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无人驾驶帝国 > 第三百六十七章 马路就像网上的匿名聊天室

第三百六十七章 马路就像网上的匿名聊天室(1 / 2)

 推荐阅读: 我在东京当海贼 与你的四季 浮华记事 开局召唤骷髅兵 急,如何与顶流女明星谈恋爱 北城有霄 我真的只想破纪录 娇妻在侧:总裁,请放手! 从黄巾小兵开始 邪王,你瞅啥
最新网址:hbcjlp.com

陈瑞来举手答道:

“我觉得,回应超车的方式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可以加速超过对方,‘教训他一下’,但被教训的人不一定会意识到自己之前超车了——于是这一行为构成了挑衅。

——他们也不一定会接受你的‘指教’,而且即便接受了,这么做也不太可能会给你带来任何长期利益。

第二种,也可以选择利用‘非正式’的交通信号,比如竖中指。

或者按澳大利亚目前正流行的做法,向对方竖小指,因为澳大利亚道路交通管理局的一则广告称,超速或野蛮驾驶是一种缺乏自信的矫枉过正的做法。

如果对方注意到了你的行为,你会感觉自己胜利了,但如果对方又竖起一根中指回敬你呢?

最后,就算我们想对不文明的司机表示不满,信息往往也无法送达。

而我们依然会为此抓狂,但却没人会看到。

回答完毕!”

薛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接着说:

“嗯!回答不错!

卡茨认为,我们在驾驶室里展开了一场戏剧性的表演,愤怒地‘上演道德的戏剧’,我们扮演其中蒙冤的受害者和‘复仇的英雄’,但这往往会招致更惨烈的交通事故。

仅仅咒骂对方还不够,我们还会变得愤怒。

‘愤怒的司机成了一名魔术师,’卡茨说,‘被自己的魔法蒙蔽了双眼。’

不知道同学们平常注意过这种情况没有。”

大家纷纷微笑着点头道:

“注意过!是的,是这样子!”

“嗯!很形象!很生动!”

“魔术师,有意思!”

……

薛老师接着说:

“卡茨还指出,作为这出‘道德戏剧’的一部分,为了赋予这次遭遇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有时会试图在事后搜集一些关于不文明司机的信息(比如加速凑过去看看他们的长相);

与此同时在脑海中设想,恶人可能会是谁(比如女性、男性、青少年、老年人、卡车司机、共和党人、‘打电话的傻瓜’,或者,如果都没猜对,那就单纯是‘傻瓜’),最后再给戏剧编造一个合适的结尾。

这就好比道路版的‘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意思是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内在特质;

同时,基于“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effect),我们又往往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特殊情境下的无奈之举。

一般的人大概从未从后视镜里看着自己,心里嘀咕着‘蠢货司机’。

心理学家认为,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希望更好地掌控当前的复杂局面(比如开车)。

另外,训斥超车的‘蠢货司机’,比全面分析导致这一行为的各种成因要容易得多。

就连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似乎也深受基本归因谬误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当骑车人违反交通规则时,汽车司机会认为他们鲁莽且无法无天;

而当汽车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时,别的司机则往往认为他们是受环境所迫。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愤怒似乎是为了维护我们的身份感——又一个被交通吞没的人类特征。

司机被弱化成一个品牌(最多是个大致的刻板印象),或一串没有名字的车牌号。

我们在这片匿名的海洋中寻找点滴意义:想想看,每当看到和你车型相同的车辆或归属地相同的车牌时,你是不是有种略带惊奇的喜悦?

(一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待与自己生日相同的人往往更友善。)

一些司机,尤其是米国司机,想通过个性化的车牌来彰显身份,这无疑是徒劳的。

不过,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你真的希望用区区7个字母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吗?

——况且,你为什么想向一群不认识的人证明自己是谁?”

这时,严明理同学举手道:

“薛老师,我觉得吧,米国人似乎热衷于在昂贵的汽车上粘贴廉价车贴。

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子女天资过人,诙谐地告诉人们‘我的另一辆车是保时捷’,或巧妙地暗示自己经常去某地度假(比如MV)。

这种行为似乎只有米国人热衷,很少会有德国人开着贴有诸如‘我是德国人我自豪’此类车贴的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在任何情况下,在路上向他人昭示自己的身份都会带来诸多问题,因为司机将自己的身份意识转移到了车上。

是不是这样子啊?”

薛老师笑着答道:

“按照卡茨的说法,我们成了‘半机器人’。

汽车成了我们的自我。

‘开车时,你将自我意识放大,’卡茨说,‘前方几百码开外的地方有一辆车变更了车道,你立即感觉自己被加塞儿了。他们没有碰到你,也没有碰到你的车,但你得调整方向盘,并且加速、减速,由此,你放大了自我意识。’

我们会说‘别挡我的路’,而不是‘别挡我和我车的路’。

似乎只有司机会受到身份意识的困扰。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乘客很少像你一样被这些事情激怒,一旦发生纠纷,一些喜欢指手画脚的讨厌乘客甚至会说是你不对。

这可能是由于乘客看问题的角度更客观。

他们没有将自己的身份意识和车绑在一起。

分析司机和乘客在模拟驾驶过程中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发现二者被激活的神经区域不同,他们实际上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司机在驾驶速度和保持车距方面更加随意。

仿佛如果没有旁人,就没有任何羞耻感,他们便会委身于汽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