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笑眯眯地看着大家,觉得这些同学思路开阔,语言流畅,回答得非常不错,于是鼓励道:“大家畅所欲言!畅想无人驾驶,就是畅想未来!还有谁来回答?”
一个脸上带着大框眼镜的男生获得了回答的机会,声音低沉地答道:“我觉得无人驾驶普及后,首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卡车司机可能会下岗!还有汽车修理、汽车保险、驾驶员培训等岗位,都面临下岗的风险。回答完毕!”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刘教授接着讲课: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
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始于1939年。
在当年米国纽约世博会上,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展出了无人驾驶概念车。
在米国政府的资助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米国的很多知名大学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欧洲很多轿车生产厂家和着名研究院所、大学也都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1995年,米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并获得成功。
2000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出无人驾驶的公共汽车。它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道路诱导、车队行驶、追尾防止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组成。
安装在车辆底盘前部的磁性传感器将根据埋设在道路中间的永久性磁石进行导向,控制车辆行驶方向。
到了2005年,在米国国防部‘大挑战’比赛中,斯坦福大学工程师们改装的一辆大众途锐多功能车穿越沙漠、通过黑暗的隧道及泥泞的河床,经过7个多小时在崎岖山道上的长途跋涉,完成了全程障碍赛并第一个到达了终点。
2009年,一家法国公司研制成功使用类似巡航导弹一样的制导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启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研究。
2010年,红旗无人自主驾驶系统已获得进一步提升和应用,最高速度已达到150kmh。
该无人驾驶轿车不仅环境识别速度快,适应性强,能及时处理岔道和斑马线,对车体姿态变动,自然光照变化及树木,路桥阴影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这表明该产品已向实用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无人驾驶汽车主要包含三大系统:环境感知系统,定位导航系统和控制系统。
环境感知系统相当于驾驶员的眼睛。
它是用感应器去感觉周围环境,主要是确定汽车相对于近距离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汽车周围的路面状况、天气情况等,并将传感器收集的这些信息传到控制系统。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微波雷达、超声传感器等。在高速公路环境下,由于速度较快,通常选用检测距离较大的微波雷达;
在城市中,由于环境复杂,通常选用检测角度较大的激光雷达。不同的雷达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选用与放置的位置也不一样。
控制系统包括指令系统,执行系统。
指令系统相当于驾驶员的大脑,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处理后的信息将转化成车辆驾驶的具体动作,由执行系统执行。
定位导航系统相当于驾驶员的地图。
主要用于确定无人驾驶汽车在数字地图中的位置、行车路线等。与环境感知系统一样,定位导航系统会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继而决定汽车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向左还是向右。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在电子地图上位置的变化会改变定位导航系统接收到的信息,从而改变传输到控制系统的信息,进而调整控制系统的指令。
现在的泊车导航系统就是一个非常简易的无人驾驶系统。
下面,我们来讨论:无人驾驶汽车面临哪些复杂的问题?
请大家举手回答!”
一个女生抢到了回答的机会。
说实在的,举目一望,整个阶梯教室里面,女生真的是寥寥无几。
所以有个美女举手回答问题,简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美女声音清脆地答道: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存在技术问题和公路环境等问题。
人工智能有时还不足以完全模拟人脑,特别是缺乏对多变环境的判断力和准确回应;
并且还面临着病毒、死机和线路故障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