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说了,那两个岛,他一定会拿下的。”朱雄英想了想道:“去了把北平府的消息告诉他,这样他也对燕王府放心。”
“是,大哥。”朱允熥表示自己回去也要告别赵氏,便不多留。
两个大老爷们,临行反而说不出矫情话,互相抱了抱,朱允熥转身离开院子。
陵园附近山清水秀,树木和梅花也多,只是还未开放,朱雄英住在这里正好专心规划水师和战船。
等征倭大军回归,他就着手准备下西洋的事情,下东洋就不必了,到时候自由安排。
看见自己儿子在闹脾气,朱雄英走过去道:“我专门让你皇爷爷把你送到这里来,这三年你就跟着我,好好的读书写字,记下了吗。”
朱标虽然有自己的智慧,但是他对朱文基十分宠爱,导致这个家伙越来越不听话。
朱文基不愿意的抠着手指,看了眼道:“冷清清的……”
“外面八十个成武军,随你玩,你可以跟他们玩,但是你别想着让你舅舅给你送好吃的,我可不怕你舅舅,我也有舅舅。”
朱文基低着头,几岁的孩子还知道发脾气:“我要回宫。”
朱雄英捡起小小的乌纱冠,弹了弹土灰,扣在朱文基头上,又转身去干自己的事去了。
他就不信,治不了这个兔崽子。
夜深了,凉风扑面而来。
朱文基还站在那里,这是朱雄英没有想到的,挺倔。
他走过去道:“你饿不饿。”
朱文基被晾了一天,看着外面的夜空,还有几十个不说话的守卫,便点点头:“饿。”
“看到你身后的馒头吗?把它捡起来吃掉。”朱雄英道。
“…………”朱文基不可置信,睁大眼睛看看馒头,又看看朱雄英:“爹,脏。”
朱雄英不说话,转身要走。
看见父亲不语,朱文基只好慢慢过去,捡起馒头,咬了口。
真香——
他要继续啃时,朱雄英把馒头夺了过来,剥去馒头皮,又蹲下身给他掰成几瓣,道:“很香是不是,人饿到一定程度,馒头也很香。”
朱文基不懂,流着眼泪在那里啃馒头。
“桌上有茶,吃些馒头,再喝几口茶水,就饱了。”朱雄英指了指自己的茶杯:“喝吧。”
朱文基踮着脚,捧着茶杯咕嘟咕嘟喝着。
大殿没有宫女和宦官,就门外守着的郑和,很是冷清。
朱文基有些怕,晚上都是有乳娘和宫女抱着他睡觉的,今晚没有。
他站在那里,眼睛盯着桌子角,余光扫来扫去,脚步慢慢挪着,过一会儿又继续挪,直到贴着朱雄英的胳膊不能再挪时,才站好。
朱雄英道:“会磨墨吗。”
“不会~”
“爹教你。”朱雄英让郑和搬来一张太师椅,将朱文基放到椅子上,简单示范。
朱文基跪坐在椅子上,抓着墨条开始研磨,时不时看看朱雄英的脸色,低着头继续磨。
然后不知怎么回事,把砚台给弄到桌子底下碎了,朱文基吓的立刻站远远的,以为又要挨骂。
“殿下,奴婢来。”
“你不用管。”
朱雄英捡起砚台碎块擦掉墨汁,看了眼朱文基,抱起他道:“你今日墨磨学的很好,爹觉得你很厉害。
不过磨墨时,小孩子需要扶着砚台,不然容易掉下桌去,明日你还继续磨墨。”
父子两人躺在床上,朱雄英看着旁边小小的脑袋道:“你皇爷爷都教你什么。”
“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
朱雄英:“仁慈有屁用,能帮你治理天下吗。你认识稻谷和韭菜吗,今后爹教你别的。”
这两年大明北方,已经度过了休养生息,北方的粮食与产业虽然不如江南兴盛,但可以吃饱饭。
南方各府则是因为冬季大棚以及朱橚亲自力推的缘故,开始出现粮食过剩的现象。
特别是浙江,江苏沿海,百姓对于海洋也开始学着利用,等过几年简易水泥全面推广,修些类似秦直道的,帮他们把海类制品运到北方边境。
几年前改革商税,这几年商业经营的模式也在慢慢增新,但同样民间的市场却很混乱,对于经济调控,需要完整可行的制度。
同时,龙江船厂因为近几年朱雄英大力支持,船只过剩,他便在海图上圈出制裁两个地方。
台湾,吕宋,琉球。
等彻底打败倭寇,就开始建一条通往台湾和琉球的客船,将大明江南多出来的百姓移民过去。
只要汉人的比例增加越多,到那时这个地区就趋于平定。
这两年,给百姓发行的民刊月册也因为说书人的口口相传,竟然有很多人当成了茶余饭后的习惯,每日必听。
就是读书上学还需要提高,是倭寇后要考虑的,但是这个计划,需要十几年甚至百年完成,一朝一夕做不了。
文康三年即将结束,征倭大军也该凯旋归来了。
朱雄英除了大明,还有一件事就是教导长子朱文基,他的皇位肯定是坐定了。
自从登基后,朱标身体也就属于后世的亚健康,对于女子更是很少,琉球使臣上次献女子。
朱标倒是接受了,但是孩子是不可能有孩子的,就算有,天下谁能和朱雄英抢皇位。
对于嫡长子,朱雄英倒是有些很遗憾,但是也有庆幸。
庆幸是,有这个制度,如果牢牢贯彻下去,出现越位的情况会很少。
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比较中意二子朱文墉,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十分可以调教。
朱文基一身坏毛病,若是可以调教出来,也可以接着自己的大业继续执行下去。
朱雄英心中清楚,工业化他这几十年就别想了,能够打好基础搞个雏形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