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南京宝船厂出土的铁力木舵杆,就成了最科学的明证。
由此也可以确定,郑和七下西洋最大的宝船尺寸,其实就是这种大小的封舟。
这款真正的封舟,船宽三丈一尺六寸,舵长三丈一尺,也就是说舵杆11.07米等于船宽11.07米,明代船只长宽比在1:4-1:5之间,其实就是说使用该舵杆的船只长度为44米-55米左右,换算成明代尺寸就是宽三丈五尺长十四丈-十七丈之间。
这个尺度,不仅符合明代封舟的实际尺寸,同时也符合明代时候远洋大船的真实大小,而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即封舟,其本身就具有明成祖朱棣想要达成的册封藩属、宣扬国威的属性,也契合他诏命郑和出海足够自持相当长时间,去完成踏访诸国甚至秘密寻访建文帝朱允炆的关键性因素。
只是十分可惜,从郑和下西洋就已经开始领先世界的大明远洋能力,却没有得到长足进步,很快就在明末被西洋诸国赶超,最后更是在清末被区区几艘铁甲战舰堵在家门口,又被登陆上岸的两千西洋兵,如入无人之境在中华大地上肆意奔突,最后兵临城下,签下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想想,就让人羞愤难当!
当然,这已经后话了。
而周阿斗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也足见这个曾经的水师,还是有些真本事的。
因为在他看来,一艘长大近六十米,宽约近十米的大船封舟,已经是大明所能打造而出的最大宝船尺度。除了眼前这艘巨型战舰,他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大船能与此舰相比。
可是,这艘巨舰,虽然有三宝大太监的那种宝船可以参照对比,但看上去还是明显大过太多。
再说了,他又没有真正见过三宝大太监的那种巨型宝船。
而且,这巨舰也太高了吧,怕是从下到上,得有七八层楼高吧?
周阿斗趴在一侧的舰体栏杆之上,一会儿低头盯着下面波涛汹涌的吃水线,一会儿又扬起脑袋,眯眼盯着舰桥上高高的桅杆与雷达结合部,忍不住自言自语了起来:
“这是神舰呀,从水面到甲板,都如此之高了,上面肯定不会是挂风帆的桅杆,而且也的确没有看到有什么风帆。”
“唉,没有风帆,又看不到船桨,而且前前后后到现在都没有见到有一个船工出来,这神舰,如此巨大,连个人影也没有,莫非它自己能跑起来?”
正嘀咕着,整个战舰,忽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紧接着,一声低沉而悠长的巨响,蓦地从不知名处蓬勃而出。
“动了,这是神舰动了么?”
周阿斗身子晃了晃,赶紧一把抓住栏杆,将自己固定在上面,心里又惊又喜,慌忙又朝江面看去。
这一看不打紧,脚下的巨舰,果然已经开始轻轻抖颤着,在舰首位置一点点劈开波浪,开始有了明显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