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岁,王阳明主讲於贵阳书院,开始提出了知行合一之。三十九岁,升卢陵县知县。四十三岁,揭出存理,去人欲之标语。四十七岁,刻古文大学,及朱子晚年定论,并修建濂溪书院。同年,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在王阳明四十八岁那年,他不等不靠,凭借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然而拥有平乱大功的王阳明,却受宦官挑拨,被诬谋反。
王阳明五十岁,在江西南昌始揭致良知三字。从这时起,阳明哲学思想完全成熟,并随之定型,其成熟的思想比以前更为简约。
王阳明五十三岁,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五十六岁,邹守益刻文录。五十七岁,扶病剿乱,病死归途,卒於南安。
在中国的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再加上后来的曾国藩(但是他只算半个)。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两个半人里面,应该是王阳明更胜一筹的,孔子重在立德,曾国藩重在立功,唯独王阳明是真真正正的立德、立功、立言三立皆重!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确实不愧圣贤之名。
不怪阖然长逝先走一步了,但是不风流呢?不败呢?这俩妖孽去哪里了?这两个大侠都有妖孽一般的神通,怎么就会眼看着自己的战友,这么轻易的去世呢?
虽然王守仁内圣外王了,但是他终究还是个凡夫俗子,终究是会生老病死的,即便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神人的名头盖到了他的头上,可他终究不是真神人啊。可不风流跟不败就完全不同了,这两个人真的是妖孽了,真的已经得道成仙羽化登了,凭他们的能力,尤其是不败,是完全可以拯救王守仁的,可他人呢?
第一候选人不败第一个就落选了,不败经过觉晓斋一役,身受重伤昏迷不醒,已经自顾不暇生命垂危了,如果不是不风流拉了他一把,就连不败也去了。所以,自己还生死难料的不败,是帮不上什么忙了。
当初不风流在觉晓斋听了不败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这个知己的身边,这才把不败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对于不败这个大明妖孽来,虽然他的妻子儿子弟子都很爱他,但是这三个爱他的人,却帮不上他,甚至都不是很敢接触他,害怕因此更伤害他。
不风流到了一看,扑上去一搭手,立刻就知道情况已经危急到千钧一发的地步了。就在这关键时刻,不风流的伟大,也可以是不风流对不败的感情,就真正的体现出来了,不风流是真的是对不败真好啊。
把自己准备丢弃的东东送人,这位不叫礼物,这叫施舍,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珍视的东东给对方,这不叫礼物,这叫爱怜,这叫己所欲施于人;把对方需要的东东给对方,这才叫礼物,这才叫人所欲施于人!
但是当对方需要的东东,正好是自己不能给予的,或者是很难给予的,或者是给予了对方以后,自己就会很痛苦就会很受损很受伤,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一个礼物了,这是爱到极致的亲情!
爱有很多种,父母之爱,恋人之爱,爱到极致便是亲,血脉至亲,超越血脉的亲情!
不风流对不败的感情,就是这种超越血脉的亲情,很是复杂,却也很是纯粹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