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面上诸侯称王,各自为营,但是只要东周、西周一天在,周王室的子嗣一天还是周王,那么大家都是周朝的子民。
这就和以前商朝帝辛的时候,东伯侯、西伯侯、南伯候,北伯候明面上是商朝的附属,听从商朝的调遣,但是最后还是以上庸,无以为政,故取而代之,为天下生民觅一得生之地。
最终西伯侯先动的手,当然也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周朝的政权。
赵章相信,假以时日,东周、西周,也都会堙灭在历史长河当中,对于诸侯、王室而言,平庸,就是最大的错误,甘于平庸,就是最坏的决定。
也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周天子脚下的诸侯,因此颇受掣肘,无法大展拳脚。
这也是赵章为何要求巨鹿县的县官对于当地的先生尊敬的缘故,但凡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逃到其他国家可就是对赵国的一大打击,杀,杀不得;放,却又舍不得。
但是腿长在他们身上,却又难以轻易做出决定。
即使是蛮横的武夫,也知道这个时代文人的重要性。
这也是为何楚王抓到张仪,只想把他囚禁,而不是杀害的缘故,同理当初孔子被控也是如此,所有的一切未必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却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赵章敢杀人吗?
不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此时虽说是礼乐崩坏,但是文人的气节比之武夫也是毫不嘘的,就比如那曹刿,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同时,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很多文人未必一直都是文人,很有可能之前纵横过沙场当中,赵国的兵役是从十五岁到六十岁,当然有一些可以不服兵役的条件,也有一些服兵役到中途突然开窍不用服兵役的条件,其中的条件,并非明文规定,而是由营中的上官决定。
这也是为何总有一些特点鲜明的人从时代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倘若这些被条条框框规定住,或许李牧、李信、王翦、蒙恬等人都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
因为他们是将军,倘若明文规定所有细节,他们未必拥有成长的机会。
秦国还好,有人头换爵位的制度,而赵国,则是根据军功换取在军中的地位,而并非实际的爵位。
在赵国,你若是想要出人头地,并不需要你非常优秀,你只要稍微优秀一些,然后再加上祖上曾经给周王喂过马,祖上曾经给周王打扫过宫殿……便有了晋升的机会。
倒不是说以前在周王朝中共事的这些文臣们没有机会,而是因为这种人一般都在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庸。
就比如赵国旁边的魏国,祖上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赵国旁边的齐国,姜氏的始祖姜子牙是周王的老师,之后田氏代齐的田氏,祖上是虞朝舜帝的嫡系,之前是陈国的太子。
总之,诸侯当中,身份尊贵者占了大多数,也就嬴姓赵氏的赵国和秦国两国的祖上只是赶马车和赶马车的哥哥之分。
所以说,赵国和秦国收纳人才的时候,限度最低,也就是但凡你有真才实学,你的祖上稍有些光荣事迹,便可以在赵国任官了。
反观其他国家,强大固然强大,但是却不是出人头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