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左丞相不日就要来魏国谈盟约,此时又怎么能分心于赵王,哦,不,赵君所说的话呢?
而张仪看着进入火盆,化为灰烬的竹简,捋了捋胡须,在火光中,他瘦削的身影显得愈发单薄,今年开春以来,得了一场病之后,自己的身体就没怎么好过。
张仪拜别魏王之后,其余的魏臣也纷纷拜别魏王,没有多说什么,说了魏王也不会听,说到底,是他们寒了心,从秦国归来的魏章和张仪还比不过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安稳之臣,怎么能不叫人寒心?
公孙衍因为本身与张仪理念与性格不同,由于张仪擅用计谋,所以魏王逐渐对公孙衍产生了不满,公孙衍也是玩计谋的行家,怎么会看不懂魏王的心思,向魏王请辞,同时推荐齐国的公子田文来魏国当宰相,以此来巩固魏国与齐国的关系,这样秦国在谈判的时候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公孙衍请辞之后,田文来了,田文便是日后的孟尝君,成功成为了魏国的相。
这一场交锋,公孙衍没败,他又去韩国当相去了,同时和魏国的田文联合巩固自己的合纵理念;张仪没败,他在受到秦王荡排挤之后,巧妙脱身,来到魏国,当上相邦,建立起了魏国和秦国之间的联系;田文没败,此时的齐国正是蒸蒸日上之际,田文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公子除了拥有齐国嫡亲的名号和稍微有些头脑之外,便是和混混没什么两样的人物;魏王没败,西方最强大的是秦国,东方最强大的是齐国,两个国家都和自己暧昧,魏国恰好成了中间国家,让两个国家争锋相对,虽说中心战场在魏国会对魏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比起得罪秦、魏无疑小很多,你没看那个得罪了秦国的赵国现在偏居在北方,听说要向胡人取经,当真是这百年来最大的笑话。
唯一失败的人叫田需,在性格温婉和煦的惠子死了之后,田需便逐渐地愚化,也正是他的挑拨离间,张仪才能那么快地搬到公孙衍。
田需是魏嗣非常宠爱的一位臣子,地位也就在几位相邦之下,你说田需没才能吧,他有,你说他有才能吧,但是他的性格会让他的每条建议都会偏向于中和,甚至无为,倒不是说田需是黄老学派的思想,而是因为他既想提意见,出了事又不想粘锅。
用四个字来说就是模棱两可。
魏嗣虽说不是多么贤明的君主,但是却也不是糊涂的君主,田需可以升到相位上,但是那要是他在某人之下才能担此重任。
田需最敬重的惠子已经死了,此时的田需的缺陷会逐渐凸显出来,与其身败名裂,倒不如不将他提升到相位上,让他做个假相就行了。
当然,田需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新来的田文,他正在极力调查,想看公孙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张相不是说公孙衍被逼走之后,相位必定是自己的吗?
怎么和张相说的不一样?
齐国的田文又是什么贵公子?
不说魏国不采纳赵君的意见,但是韩王仓拿到信笺之后,便立即召集来了自己的亲信大臣们,父亲说过,他走后,关于赵国的任何事情,都要与大臣们讨论,而不可独自擅自做决定,父王还说,赵君的蛰伏不是示弱,只不过是在准备着什么秘密的东西,若是可能务必倒向赵国。
当然一个死人的话需要听几分是他韩仓说的算的,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父亲。
话说自己的父亲和妹妹死了之后,赵国和韩国的关系没想象中的那么亲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