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回到长安了,然后就是董延光也回到长安了,这两个边疆大将同时回到长安城,也让长安的百官们对事情的猜测更是多了。
其中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内幕的,也不知道董延光兵败的消息,此时他们都在猜测发生了什么。
但是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隆基下了圣旨,于是就有一些官员知道了内幕,但是他们也只是知道皇帝召见王忠嗣和董延光回朝,知道董延光兵败消息的人很少。
随着两位边疆武将回朝,李隆基的大朝会也随之开始了,这也是科举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中枢百官全部到场。
朝会一开始,李隆基就是一脸的怒火,他对于兵败是绝对忍受不了的,石堡城在他看来已经是囊中之物了,杨成打败了吐蕃名将莽布支,甚至在长安的马球大赛上将莽布支击杀,同时杨成一把大火烧了吐蕃赞普弃隶缩赞的两万白狼卫,吐蕃五万大军命丧杨成之手。
这对于贫瘠的吐蕃来说,已经是伤筋动骨了,所以李隆基认定此时的石堡城绝对是囊中之物,集合陇右和河西的两镇精兵,就是伤亡过万,李隆基也不会心痛,也要拿下石堡城。
但是此时董延光传回来的消息是攻打石堡城失败了,伤亡超过五千人,李隆基从来都不会计较伤亡的,他只看结果,结果就是董延光在石堡城下兵败,这是李隆基无法忍受的。
而且,董延光在奏折上说明是因为王忠嗣不发河西之兵增援石堡城,才会让他兵败的,李隆基也认可了这个事实,于是又将王忠嗣招回来了。
虽然现在是王忠嗣对突厥人最后一战的时候,但是李隆基依然要将王忠嗣召回朝,因为在李隆基看来突厥人已经是苟延残喘了,长久不了,而且突厥可汗白眉已经派出使者来到长安,向李隆基请和,甚至带着一丝请降的意思。
这样的突厥人已经不足畏惧了,召回王忠嗣也没有关系,就是再让突厥人惨活几个月也没关系,况且在过几个月就要到冬季了,北方草原将会是一片冰天雪地,到时候就是唐军不出击,那时败亡的突厥人也绝对不会好过,能不能熬过去都是不确定的。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召回王忠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王忠嗣违背了他的旨意,董延光虽然兵败了,但是董延光很听话,到了陇右短短的半年功夫就反动了对石堡城的攻势,当初的皇甫唯明到了陇右就知道种地,要不是出来了一个杨成,现在陇右什么样子还不好说呢。
所以,对于董延光的惩罚,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了定论了,董延光很听话,最重要的是听他的话,这样的臣子李隆基喜欢,虽然本事一般,但是用着放心,所以对于董延光的惩罚也只是象征『性』的,之后还是会继续使用的。
但是,王忠嗣就不一样了,王忠嗣很厉害,是一员名将,大唐北方这些年安宁的局面就是王忠嗣的功劳,从张守珪死了之后,北方一直动『荡』不安,但是随后王忠嗣的崛起让大唐北方又安宁了下来,而且兵威更胜,契丹人和奚人被打的一点还手的力气都没有了,突厥人已经开要灭国了。
要知道突厥人立国时间已经超越了大唐,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和信仰,还有自己的官僚制度,已经是非常文明的国家了,最强盛的时候骑兵五十万,控制着北方万里之地,当初李渊和李世民都向突厥人称臣过,纳贡不断,以换取大唐的安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突厥王国,就这样被王忠嗣给灭国了,这在大唐众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起初,看到王忠嗣的才华之后,李隆基心中非常欢喜,因为王忠嗣是他的养子,在他身边长大,李隆基才会放心地将四镇帅印交代王忠嗣的手中。而且王忠嗣也不辱使命,手握四镇帅印,将大唐北方的敌人全部打败了。
但是此时看到王忠嗣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旨意,没有调动河西的守军支援董延光攻打石堡城,李隆基心中突然生气了一丝寒意,他感到一丝恐惧,之前对他言听计从的养子,此时竟然敢违背他的意愿了,甚至对他的圣旨也敢置若罔闻,这让李隆基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尤其是此时王忠嗣手中依然是掌控着三镇雄兵,在加上他在北方收编和招降的夷族部族,王忠嗣手中可以调动的大军不下四十万,如果王忠嗣有了不安分的心思,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况且李隆基知道王忠嗣在军中身受士卒的爱戴,甚至北方的那些胡人和夷族也都敬仰他,这样的人如果有了反心,那么绝对是大唐的一个末日。
于是李隆基又将王忠嗣召回来了,即使北方对突厥人的战事还没有结束,但是依然将王忠嗣召回来了,就是为了解除李隆基心中的恐慌和愤怒。
此时,李隆基冷冷地看着大殿下面的群臣,一时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的,尤其是董延光,更是身体有些颤抖,虽然他是武将出身,但是帝王的威严还是不容质疑的,就是杨成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李隆基身上的那种杀机和怒火,心中也不由地肃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