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铭写文一向以后来发展出乎读者所料,因此被读者大批量寄刀片而著称。但这篇文,楚铭从标题上,就把第一部分剧透完了。
题目是大汉,那第一部分最终胜利者肯定是大汉。那么起义军中,最后国号为“汉”即为胜利者。
但楚铭就算已经剧透,但剧情在精彩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之前两篇文。
或者说,比之前两篇文看着更让读者投入。
这是另一个时空中发生过的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向来比人所编造的小说更加精彩。
楚铭在开篇就点了两个少年郎,这笔法一看就知道,这两人肯定是第一部分主角。
当所有人都以为,主角应该是项羽的时候,项羽跟随叔父起义,旗帜却是“楚”。
读者们有点慌。
这旗帜一打出来,就表明这是个失败者了啊。
那么,胜利者是目前还没有什么闪光点,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完全粉不上的痞子?
项羽是什么人?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妥妥的名门之后;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家四势“兵形势”代表人物,后世认定的军事家;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哀悼的悲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
在楚铭那个世界,有无数人思及项羽一生,哀叹不已,并且有不少传世的诗歌描绘这一位大英雄。
那么在这个世界,项羽的人设更圈粉也理所当然。
相比之下,刘邦的人设就太逊色了。
楚铭描绘项羽的外貌,虽然长得很壮实,但形容多用赞美之词,别人看其相貌,也说此人很不一般。
再反观刘邦,额头高高隆起,胡须和鬓角很美(?),大腿上还有十二颗黑痣……
女性读者简直要掀桌了,这特么什么鬼?
再来项羽虽然在早年学习之时,学剑学了一段时间不学了,学兵法学了一段时间又不学了。但是众人对其的评价,还是力能扛鼎,才起惊人。
而刘邦呢?他出身农家却不事生产,整日无所事事就知道做白日梦。读者们看到刘邦大摇大摆的去吕公家吃霸王餐,吕公居然还觉得此人很不错,把女儿嫁给了他……
女读者哭了,男读者更哭了。
老婆是这么好娶的吗?他们现在去别人家吃霸王餐还来不来得及?
而且,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
四十八岁,在现代开始创业,都要说一句起步太晚,何况是古代?古代的平均寿命才多少?
而且这可不是创业,而是从零开始打天下。
人重耳虽然七十多岁才当国王,那也是他本来就是晋国公子,只要条件成熟,继承王位顺理成章。
而刘邦这是打天下,打天下还那么累……
读者们表示真的很慌。
也有读者说,虎王陛下之前说过了,这本小说着重的不是人,而是“历史”。所以会不会这大汉的开国皇帝其实不是刘邦,而是刘邦的儿子?
他老婆吕雉不是长得很漂亮吗?儿子肯定会继承吕雉的基因,是个小帅哥呢。
楼下读者纷纷点赞,表示这个可以有。
楚铭看到这些留言都快笑哭了。
前两本小说是真的大众流派的通俗小说,即有一个主角从头到尾贯穿主线。
但这本小说就更接近“文学”范畴了。
它的主线不是人,而是事,是在这个时代发生的时。所以虽然他也有连接主线的“主角”,但主角并不是一直都有出场。
这是一本群角戏。
说实话,楚铭写的很忐忑。
如果没有大礼包送过来的资料让他琢磨人物,他自己光凭记忆动笔,就算要动笔,他也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楚铭会像之前一样,选一个主角,然后只写主角身边的事。其他的剧情就一笔略过。
这样写要轻松许多,也不担心出错。
所以楚铭最开始就想写个汉高祖,写个汉武帝就得了。
但是现在他却采用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写法。
这种写法,是在死皮赖脸拜师上曰之后,师徒二人共同商量出来的。
上曰看了楚铭的人设和粗纲之后,觉得写人物小说实在是太浪费这个人设和大纲了。明明已经有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底子,却偏偏只砍一小部分来写,上曰说自己会被逼疯。
楚铭当时很没自信,他觉得这对他太高难度了。
上曰冷笑,这就是提升自己的时候,就是有困难,才有写。等你这一本写出来了,就没人会再说你是凭着肖总才出名的了。
楚铭纠结了一阵子,还是采纳了上曰的建议。
在这个时代,萧何、张良、韩信等等许多人物,都是楚铭熟知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鲜明的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刘邦的确可能没什么圈粉的地方,但他手下男神扎堆,楚铭就对张良敬佩的五体投地,对于这个才华横溢又懂进退识时务,最后是汉朝建立之后下场难得比较好的人之一的人十分佩服。
这些人,如果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出现一个名字,楚铭也觉得,有点难以忍受。
他想把每个人都写下来,就像是历史演义小说中那样,即使有一条主线,但每一个阵营的人物,都是那么鲜活。
历史,是人的历史。正是这群精彩的人,才造就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写法,楚铭估计就不是三卷,而是拆成三本了。
这个看编辑衡量,楚铭只负责写。
网上上千万的小说也不是没有。
楚铭写了好几万字,刘邦还只是这段精彩历史中的配角。虽然最开始没有明写刘邦是这一部分的主角,但楚铭心里是这么想的。之前写文的惯性,让他很担心在主角不出场的情况下,读者们会不会不满意。
结果下面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讨论的也不是主角如何而是胜利者如何,十分能接受这种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形式。
甚至他们还有心情讨论最后胜利者的脸好不好看……
上曰知道之后,狠狠的嘲笑了楚铭一番。
一看楚铭就是没在古代历史小说类别淘过文看。这种近文学严肃类模仿真正历史的小说并不少见,甚至是热门之一。
只是写得好的不容易,所以写这种小说的多是直接写古代历史上的人物,“戏说xx”而已。
楚铭尴尬脸。
他怕写文的时候被其他人影响,所以在写文之前,一般不看同类型的小说。而且长时间趴在电脑旁码字实在是让他有点难受。所以他都是买回来一大堆纸质书,趴在猫窝里慢慢翻。
人坐久了会得颈椎病腰椎病,但是猫不会啊,想怎么趴就怎么趴。
对猫而言,窝在猫爬架上看书显然比蹲在电脑旁看小说来得更轻松。
所以楚铭对网络小说的见解还是从穿越前带过来的。那时候文学类小说和网络小说还是有一定分界线的。这种类型的小说一般都是直接出版。
写了这么多年的文,楚铭也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网络小说有误会。不过虽然他已经很努力的接受现在的环境,总还是有不合时宜,让他看起来像只土猫子的地方。
哦,他本来就是土猫。
不过既然读者觉得感觉还不错,楚铭的心就放下来大半,写文也更顺畅一些了。
其实只要习惯了这种风格,后面写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卡。
毕竟楚铭已经梳理了人物和大纲,只要挨着剧情写就成。只是对文笔的要求很大,楚铭在写小说之余,要不断的充电。
这充电不是看别人的小说,而是啃古文。
虽然历史不同,但是古文的发展是一样的,历史的规律性也差不多。楚铭天天看古文看诗词,渐渐的自己的文笔也有了很大提高。
不知这样,楚铭补了很多这个世界的典故和知识之后,在写文的时候,就更“通俗”一些。能用这个世界的典故和成语去解释他那个世界的典故。
楚铭之前之所以写得那么卡,就是因为古代小说中,需要有许多典故。而那个世界的典故,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楚铭用一个从历史典故中出现的成语,但这个世界这段历史并不存在,那读者肯定就一头雾水。
写现代小说中楚铭只要不去用成语用典就成了,但这本小说,就算楚铭不想写,文人也会说。
也还好这段历史和这个世界的历史分岔时间并不长,不至于让楚铭太为难。
但之后历史的小说,就会出现很多这种问题了。
因此楚铭要继续写历史小说,只能按照时间,从古至今的写。
不然那些人张口来一句杯弓蛇影,读者们脑袋上一堆问号,这文就没法看了。
大三的时候,楚铭的同学们都在考虑自己是考研还是工作,基本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就开始忙碌了。
楚铭则在忙碌的沉浸在古文的海洋中,给自己充电。
人都有惰性。以前没碍着自己的事,就不会主动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探寻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不同的地方。
所以楚铭一直有格格不入之感也理所当然。
当他开始看这个世界的历史,看这个世界强大的华国的过往,楚铭逐渐从中找到了民族认同感。
即使历史不同,即使现状不同,但华国还是那个华国,华夏民族还是那个华夏民族。
和他楚铭,同根同源。
许多让他曾经觉得怪异的地方,在知道历史之后,他从“怎么还能这样”,变成了“原来是这样。”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有历史,才有底气。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知道了——就像是楚铭之前那样,那么他永远是个旁观者,永远是个外来者,永远找不到安定感。
就算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也会从别人口中、从讲书人的口中、是从上一辈的人口中,得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