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是极为珍贵的木材,质地紧密,温润不燥,千年不腐不变色,在古代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使用,普通人敢用的话,那叫逾制,是杀头的罪过。
金丝楠木制成的东西,在古董市场十分抢手,哪怕是一串佛珠,都能卖出天价。
若是谁能有一套金丝楠木的家具,这辈子都够吃够喝了。
可惜经过长期砍伐,金丝楠木已经接近灭绝,市面上早就没有真正的新金丝楠木了。
古玩市场上流通的,都是从各地旧建筑、旧家具上一块块拆下来拼凑重卖的,价格贵比黄金。
但这个博古架的整体质地和色泽虽略有斑驳,却没有断点,浑然一体,竟然是一根根整木所作,而不是一块块碎木凑出来,拼成这么一个架子。
常闲甚至看到,博古架其中几排的围木颜色发暗发阴,隐有泥纹,不由得心中冷笑。
这几片木材,一看就知道是从坟墓棺椁里拆出来的,在架子四角还点缀着几片乌黑木角,看起来好似墨点一般,这是阴沉木。
有些金丝楠木因为各种原因被埋地下上千年,木料因缺氧以及高压而被碳化成乌黑颜色,就形成了阴沉木,珍稀程度还在金丝楠木之上。
就算真有一只真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摆在上面,价格也不见得就能高出这个硕大的博古架。
常闲不由得惊奇,以金丝楠木之难得,老人是怎么得来的?
老人对着博古架的右侧后脚部位努努嘴道:“这是那位爷整出来的,我可没那本事。”
常闲绕到侧面,看到木腿上刻着一个章,还有点面熟:玉砚山房。
这是乾隆在颐和园的书房。
嗨,常闲曾经收过一只玉砚山房的小东西,后面卖给了京城那个大脑袋。
常闲惊奇的道:“那拆大改小的传闻是真的?”
老人嘿然不语,表情有些怪异。
满清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
金丝楠木几乎是一种完美的木材,所以明代皇家大规模使用。
永乐四年,朱棣“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紫禁城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金丝楠木。
不仅紫禁城需要用到金丝楠木,还有明十三陵,也是大量用金丝楠木。
以金丝楠木两百年的成材周期,到乾隆之时,金丝楠木已经成为稀缺品。
以十全老人的尿性,这怎么能忍?
1785年,乾隆居心叵测的修缮明十三陵,他要求采取“拆大改小”的方式,这样一来,多出了不少的材料,金丝楠木自然也在其中。
不完全统计,从这次修缮中运出的大小楠木有238件。
很多人据此猜测,在这次的“拆大改小”中,乾隆将朱棣墓的很多楠木用来打造自己的棺材。
现在看来,他的棺材没用了这么多的金丝楠木,还可以打造别的物件。
挖别人的坟来建自己的坟,天上地下,霸气侧漏。
1928年,孙殿英部炸开乾隆的裕陵,十全老人的尸体被兵匪丢出。
《东陵盗案汇编》中记载,待兵匪走后,守陵人来收拾残局,“捡得肋骨一条,脚骨二块,膝骨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