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徵虽然是个文官,也知道光用野战时光用火器是不行的,他奏曰:“逆奴犯锦州,不过欲扰我屯田、筑城,又恐我备一固,后难为力,故及城工甫成、蓄积未厚而引兵亟击。且料我必救锦州,将诱我兵于野战而用其所长,此奴之狡情也。火器虽我长技,然必车骑相依,变化无端,乃为胜算,未审关外运车之法果习利与否?若毛文龙之联朝鲜掣奴也,出没海上,即往来会哨,或可为批捣摧奴之着,臣未敢遥度。顾今日关宁安危所系,而吃紧处在固人心、足兵、足食。各有所司宜早计而豫待之。”
天启皇帝回复到这本说的是:“奴犯锦州,扰我屯筑,或诱我救兵野战而用其长。我多备火器、车营,足以制其死命;具见料敌制胜之策,其‘固人心、足兵食、早计豫待以作敌忾’,自是战守正论,着依议行。至水兵会哨,即与酌议。”天启皇帝不光是嘴上这样说,还专门命户部落实了从通州调粮食到山海关的措施。
兵部尚书王之臣奏:“奴子回巢,即裹粮而来,其欲挠我修筑、挠我屯种明矣。但溽暑行兵,彼已犯兵家之忌。我明烽燧、坚清野,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如上年宁远要城固守故事。且河西粮食俱已搬运锦州,千里而来无所摽掠,若奴子不揣,深入重地,整兵坚城之下,不数日必且狼藉而归。此时伏兵要害,乘其惰而击之,此万全之稳着也。乞敕抚镇诸臣,固守城池,慎勿妄动,避其锐气,邀其惰归,最为上策。”
蓟辽总督阎鸣泰上奏:“臣最近亲自视察了蓟镇东、中两协,去往城子峪等四个隘口,见各个要害之处,事先都已经按据要求进行了修葺坚固,如此一来,可保无意外之虞。但臣得知奴贼掠朝鲜而归,制作化装用的蒙古、汉人衣、帽等物,积极作战争准备,其欲入犯的意图已无疑。臣觉得指望东江镇牵制、倚赖蒙古出兵的想法都不现实,惟有严谕各将官、兵卒,加强训练,做好迎战的准备。准备呈给皇上的奏疏刚起草完毕,就听到奴兵渡河进犯的消息,臣这就出发奔赴山海关,与内镇诸臣及抚、镇、道各位大员商量对策。”
天启皇帝览毕后,回复说:“冲险去处,厂臣先事绸缪,虽有意外,可保无虞,深慰朕怀。奴兵过河,卿闻警即赴关门,具见赤忠。奏中揣摩彼我情形,如视诸掌,反己自强,捐嫌共济,练兵严备,语语皆根本胜算。中外诸臣宜合心并力,共事斯语。”
满桂知道“救兵如救火”,他是个急性子,早在五月十一日就率本部兵马,出山海关援助;满桂部先至宁远后,袁崇焕派尤世禄、祖大寿率军四千与他一起援助锦州,五月十六日,明军开过连山,在行至锦州城西南七十里的笊篱山时,撞见了建虏兵马。
原来皇太极缴获袁崇焕给纪太监的书信后,不但没有向袁崇焕预想的那样乖乖地撤兵离去,反而派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连、豪格等人率领数百骑兵前往塔山去保护粮草,他们此时因为要经过塔山,也正好顺路经过笊篱山,更为巧合的是,袁崇焕部下喻奇功等去锦州哨探,撞见奴兵起兵南来,遂将此军情告知满桂。两支部队于是迎面撞上。
满桂登上笊篱山顶观察敌情指挥作战,明军将士奋勇向前,杀得莽古尔泰等人狼狈逃窜,建虏见力战不能取胜,于是又使出暗着,详装落败以诱惑明军往塔山堡的方向追击,同时又派人通知驻塔山堡的建虏,准备会合主力军队,一举歼灭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人;
这仗因为双方事前都没有准备,只是一个小型的接触战,大明阵亡、受伤的官兵不多,马匹也只损失了数匹;满桂在山顶看见夷人大军来势甚急,因彼众我寡,遂与随后赶到的参将、游击、都司等人合兵一处后,徐徐而回宁远;建虏遂后也回至塔山堡下营。
五月十七日,皇太极移军逼近锦州西二里外驻营对垒。是日,他又释放所获汉人,蒙古人回锦州,锦州守军依旧不让他们进城;五月十八日,皇太极见渗透间谍这招失效,又使出劝降这个招数;他系书於矢,射入城中,招锦州城官兵缒城来降。其书曰:“城内一应官兵,尔等与其饥困而死,不如缒城来降,必纵尔归,令与尔父母妻子相见。我军到来之日,所获二千余人,悉行放还,想尔等亦闻之矣。我岂肯舍此垂陷而去?我攻城军士、云梯、挨牌、绵甲已到,即行攻取之。乘我来攻之前,缒城来降之保其身命,与尔父母妻子完聚,岂不美哉。凡有官职者来降,必记大功恩养之。“
建虏那有这么好心,无非是里面掺进间谍,玩“里应外合”的把戏,明朝自开原、铁岭失建后,就吃过无数次建虏这种亏,自袁崇焕靠清理内奸、“万众一心”打胜了宁远保卫战后;建虏以往屡试不爽的强攻、间谍渗透、劝降这”三板斧“,已经全部被明军看透,所以,赵率教不会再上皇太极的当。
五月十九日,辽东巡抚袁崇焕奏曰:”奴围锦州甚严,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只发奇兵逼之。“
袁崇焕知道隋朝名将杨素每次打仗时,都用二百人出阵,不胜则全队斩首:”职方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今已深入,未卜存亡;又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又令傅以昭舟师东出而抄其后,且令王喇嘛谕虎酋领赏夷,使贵英恰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无所不用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