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李群勤勉上进,很快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一次在兼并一家公司时,他在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
起初他还想,同名同姓的人多了,等到真正见到贾良,居然正是当初把自己关在门外的那个男人。偏偏在这以后,他就是贾良的上司,虽然在各种场合常常碰面,两人却总好像有些尴尬。
这天,李群刚到公司,有个女孩走过来拦住他,问:“你是李群叔吗?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
李群怔住了,在这女孩身上仿佛看到稻香轻盈的身影。
记得进城头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
现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但眼下就业机会竞争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
李群咬咬牙,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你认错人了吧。”女孩急问:“那你知道他在哪里吗?”
李群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是回家去吧。”话刚说完,他就觉得似曾相识,这回竟是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
女孩向他道谢,准备离去。李群心里一抖,喊住女孩说:“我刚才没想起来,我就是你要找的人。你先在我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女孩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了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李群听了,羞愧不已。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家乡一个庆典请柬,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定了,不管多忙也要回去一趟。
……
讲点小故事。
……
城东有条古玩街,双休日时,一大早来这里淘宝的人就络绎不绝。有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瘦瘦的老头儿,人们都叫他杨老。
杨老前些年在这条街上,花了一千块钱,收了一枚宋钦宗时的“靖康通宝”。当时很多人都说杨老收的这枚古币,不值那么多的钱,可是后来谁也没想到,经专家鉴定,这枚古币竟然是枚孤币,价值连城。专家说,刻有“靖康通宝”的古币,是宋钦宗时的钱币,存世量极少,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古币市场上发现的仅有的一枚。由此,一时间杨老在这条街上名声大震。街上谁要是有看不准的玩意儿,都会请杨老过目,帮忙把把关,当然,那些卖假玩意儿的人,会远远地躲着杨老,小顺子就是其中一个。
小顺子是这古玩街上出了名的混混儿,倒弄一些假玩意儿糊弄人,已经有些年头了。这天又是星期六,杨老一大早就来到古玩街,看见小顺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和一个中年人谈着什么。
哟,顺子又有啥宝贝要出手啊?杨老问道。
没,没……没什么。小顺子一见是杨老,忙磕磕巴巴地说。
杨老拿过小顺子手里的折扇,“啪”地一抖,打开扇面,看到上面写着“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几个字,字的空隙间涂有几处深褐色的斑渍。
古色古香哦。杨老说。
小玩意儿,一把前清时的紫檀文人折扇。小顺子说着,要取回扇子。
哦,清朝的玩意儿?不对吧,你看这酱油涂得也太古了,颜色快成唐代的了。杨老指着扇面上那几处斑渍说。
小顺子听后,干笑了笑。
不过,这扇骨倒是紫檀木的,可它是非洲进口的“科檀”哪,还有这穿钉……
不等杨老说完,小顺子一把夺过扇子,说,就您眼尖啊?说完灰溜溜地走了。
杨老瞅瞅中年人,说,这位师傅,玩古玩可要留心哪,不然得交学费。中年人连连道谢不已。
一日,有人携一幅石涛的《剩山残水》水墨画来到杨老家里,请杨老过目。杨老一看,此画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确有石涛的气韵和画风,连连赞叹不已:好画,好画。
那人见状,试探着问:杨老,您看怎么样,是不是很喜欢?
嗯,可不知道你要什么价啊。杨老爱不释手地说。
十万,怎么样,能成交吗?来人说。
当时,偏巧有一个画家也在杨老家里,那个画家看看那幅石涛的画,摇摇头,咂咂嘴,给杨老丢了一个眼色,示意杨老作罢。然而,杨老却说,好,十万不贵,我收下了。
那人走后,画家朋友对杨老说,这幅画的画风确实颇像石涛的作品,但是您没发现?画的纸质可不是那个年代的啊,这分明是一个仿品。杨老听后,笑而不答。
一时间,杨老花十万元钱买了一幅假画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多久,有个大学的美术老师来找杨老,要出五十万买这幅假画,杨老一摇脑袋,很干脆地说,不卖。
画家朋友闻讯后,问杨老,五十万买你那个假画,你还不卖?
杨老笑笑问,那是假画吗?不,是真画。画家说,明明是赝品,怎么会是真画?
杨老对画家朋友说,模仿石涛的画,能模仿到如此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全国只有一个人,这个人该是谁呀?
是谁啊……画家朋友一脸狐疑,突然一拍脑门儿,说,张大千。
对呀,怎么样,我花十万元买了张大千的画,不值吗?
画家朋友听后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