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内容有些不对,大家稍微等下再订,我修改下…………
诏书读完,也就意味着洪武年的正式结束,以后的公文中都会一律以建文来代表年份,这也是属于朱允炆的年代,乾坤换主,与民更始,大赦天下,当然放出来的都是些小偷小摸的罪犯,没有造成恶劣影响,还有的救的那种,也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有他的现实意义的。
朱允炆很大气,大手一挥,这种小犯人就有十万人被放回了家,皇帝的恩德也惠及到了这些人,犯罪的,还未来的及犯罪的,或者犯罪了没被抓到的,都在这份名单里。
众臣按部就班的躬身行礼,三呼万岁圣明,有仁心,等事情都结束皇帝出了殿外,在站的大臣这才恋恋不舍的退散,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他们能参与的。
这次大朝会就等于是礼仪性质的,完全不论事儿,到场的几百人的作用就相当于工具人,用完了自然就没用了,退走时连口茶都没得喝,就这样能参加的人都是被京官们羡慕着来的,而京官又是地方官羡慕的对象,一级连着一级,构成了严密的明朝社会结构。
议事的地方放在谨身殿,来的人里面有六部九卿的主官,都察院、翰林院、阁部大学士,这些人都是重臣,大学士现在还不是以未来掌控实权的“宰相”身份来参加会议,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学士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相当于后世的智囊团队,会议的目的是确定建文朝的具体新政。
能来的人朱允炆看过,大部分没有问题,不过正常来说,按以前的朱允炆来说,这些人里面肯定是要有形影不离的方孝孺方先生,但是这会儿他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来了这么久,朱允炆的地位早已稳固,现在也不需要他来当这个吉祥物了,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是认为方孝孺是个老学究,做做学问还是可以,但是这种讨论国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的参与了,他也提不出有作用的意见。
这不是提出几条给机构、地方改名就可以解决的(历史上方孝孺就提了很多改名的建议,在建文新政里有提现,翰林院学士就是在他的建议下改为博士的)
于是诏见的时候也发生了些趣事,臣工参会是需要皇帝口谕的,众臣也知道规矩,当奉天殿这边事情结束,自觉有资格参加的都没走,等在了大典外。
当传口谕的太监来到殿外,宣读完毕后,方孝孺的脸色出奇的难看,再三的和太监确定后确实没用自己,这一刻好死不死的旁边解缙没禁住,噗呲~一声直接笑出来声。
场面一度收不住了,全场的气氛很尴尬,等着的大臣都有意无意的看向方孝孺,都被解缙的笑声给提醒到了。
解缙也知道自己的错,笑完后才意识到自己又干了件蠢事儿,方孝孺是文学博士,这个官儿说实话不小,翰林院的主官,刚巧解缙复职后就待在翰林院,本身就不被方孝孺不喜,上次在礼部尚书的事件中,解缙得意洋洋的样子就一直被方孝孺记在心里,不一定要做什么,但是一定的是有好事肯定是不会有解缙的事了。
所以也导致解缙在翰林院里的同事关系一直都说不上好,领导一般不需要说什么,更不需要做什么。
平常一言一行的表现就足以让有眼色的下属注意到,解缙的再次为官之旅,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一度被排挤。
至于现在……
不需要多说,解缙就知道以后在翰林院的日子更难过了,想到还不知道要呆多久,解缙的内心不由的一沉,现在唯一能帮他的只有皇帝了,可是……
方孝孺等在这里是因为自认为有资格,但是虽然他等在这里可不是也这样,他只是个正五品官员,没那个脸去参加,他只是等在这里确定下会有多少人能去参加,下一步他已经做好准备要去申请调职,现在就是为了观察下谁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后就调到哪个部门就行。
但是现在好像狠狠的得罪了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想要调任的想法还能继续下去吗?解缙有些悲哀的想到,不给他使坏就不错了,现在只能找皇帝来了。
太常卿府上
御前交流会议结束后,黄子澄就径直回到了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