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暮秋俏目怒视,道:“我说错了么,你看看这五个牛鼻子,一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样子,那个不是居心叵测、另藏企图?有本领自己寻找宝物,拦住我们作甚?”
只见张冬君低头思索片刻,道:“叶亭主,话已至此,只得与你比划一番,我们也好向王大人讫令。”
叶风舟心想:“言之有理,正一教掌教现囚禁于王府之内,他们若不敷衍过去,就此作罢。晋王得知,太玄真人少不了吃受酷刑。”便长叹了一口气,道:“作罢,但凭五位师兄。”
话音甫歇,张秋官托地闪身而出,宝剑使招“仙人指路”式,道:“叶风舟,我来领教你几招。”
叶风舟迈步向前,不丁不八立住,平伸右掌,道:“秋官师兄请!”
那张秋官大吼一声,道:“得罪!”遂挥剑出招“紫燕穿林”式,迎面疾刺而至。
叶风舟晃身闪开,并指使出碧雪剑法中的“傲雪寻风”式,右臂忽探,向他腋下的“极泉穴”点去。
纵观天下武功,莫不源自于道教的秘籍经藏。譬如少林寺的“易筋经”“洗髓经”等,在佛教进入大唐中土之前,道教经藏早有记载。其中多为道家法语,例:“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清虚、易筋、洗髓、阴阳。”等不多赘述,乃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
相传魏李明帝太和年间,迦毗罗卫国佛教祖师达摩来华传教,于豫州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故争相传颂,《易筋经》为达摩所创。”
但经史书查证,此说竟系伪托。
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早有此记载。其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皆印证《易筋经》源自中土道教经藏,乃先秦到汉代的仙道养生之术,并非传自于迦毗罗卫国佛教。
有《黄帝杂子步引》记载,云:“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书中记载之《易》者,正是《易经》也。
又有《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之《气质变化篇》第四,云云如下:
弟子问师曰:“气质化变当何?”
师曰:“气变形,形质气。形化于质,质化形易,气解之质,质解于气。气变形其物,形变聚其质。质变形可聚,聚质可变形。故:质化气,其形乃散。气变质,其形乃聚。气变质易形,质散形亦散,质聚形合集。此乃气质之互动尔。”
弟子问师曰:“于互动当何?”
师曰:“形散形聚乃一盈亏,盈亏消长之多寡,多寡乃济消长于盈亏。有无盈亏,消长动变于故。动变形散实难而故化之,化随其变。千变万变,观以形变。形变以质变,质变形变,形质互变,互变之变,乃一化也。化也,实化形质变。”
弟子问师曰:“于化当何?”
师曰:“化质易以形变,形变质之质。形质变固之故变,变故之质之变也。”
弟子问师曰:“于变奈何?”
师曰:“千变万变,乃质之变,千化万化,乃一气化。无止乃循,然循化变。从化变,归分散解之合聚,合聚于之结化。先天之原,万物之变。先天于气,后天于物,以物从变,无形以复暂告终止。故:一气化万物、一气统万物、一气生万物、万物一气括。万物化变,至气乃告终止。于源本,非可观之观,非所现乃现,观形乃环。大千世界,其化变之实质本于气。后天于变,其变其质,统佑于传玄。”
弟子问师曰:“于传玄奈何之?”
师曰:“玄于传变。气变物,无形为有形。质化气,形物以解散。形散合于物,物聚合以质。物形以合,聚散于质,质散分其物,合散其物体。所故,聚散以盈亏。盈亏多寡,多寡之互济,互济以消长。”
弟子问师曰:“于多寡奈何之?”
师曰:“曰有无变化之多寡,盈以济亏,亏其多寡。所寡居有亏,亏乃消损。于无以盈长,于盈亏消长之,久行之来常恒矣!质化以盈亏动变,于形之散,于实之离,于离散之合离。于离合之乃化变。”
弟子问师曰:“于离合化变当何之?”
师曰:“气居之质,质存于气。气质存其化变。聚之合,分之散,无断之化变变化矣。任其变化皆气也,于气之离合动变哉!故: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无极于气,有极于质。气变质,质化气,气质质气乃一也。一之变化之往复尔。往复于气质之化变,亦虚实之动静矣!气质,质气,动变多寡于盈亏,盈亏以衍生万物。曰:气乃万物之母基,肇元之坤始。”
可见天下内功罡元吐纳之法,全部源自于道教化气秘籍。
而天下的拳脚武功招式,俱源于《庄子》“二禽戏”基础之上,而创编的“五禽戏”动作。
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之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南北朝时期,南朝人陶通明所着《养性延命录》亦云:“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至于十八般兵器套路,画一之法亦是如此。
有《庄子·杂篇·说剑》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证明中土早有剑术。
又《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记载,曰:“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可见华夏夫武者数不胜数。
只不过后人引经据典,把中土武技分开各成一派而已,但身法招式,依然雷同一律。而外传佛教向来对历朝历代执政者忠心耿耿,尽将道教经藏剽窃更改,占为己有,才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邪说。
太乙玄门剑法虽和碧雪剑法、玉霖剑法名称有别,但全出自于道教经藏,是以招式大同小异。
那张秋官毋论使出甚么招式,方位如何变化。
叶风舟一眼便能看得出来,反则亦是如此。
二人酣斗了七十余合,也未分出个胜负。
这下可惹恼了观战的桂暮秋,只见他娇叱一声,拔剑嗖地飞扑上去,径朝张秋官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