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移植了别人的大脑,时间久了,他就和被捐献者融合了,甚至被捐献者的意识覆盖了。
接收过移植手术的人都会发生改变,因为身体硬件被改变了,所以思维、性格、爱好之类的软件也会发生部分改变或者全部改变。
把人的思维移植到网络之中,同样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思维长时间运行在网络空间,就会被网络空间改变,逐渐变得和人类的思维,一点儿都不一样。
“牺牲者”改编的人工智能本来就是被改造的,那么它的变化,更是可想而知了,每隔几个月,他的思维就变得和牺牲者一点儿都不一样了。
不过没有关系,因为他的声音和投影的形象还是一样的,如果你的亲人能够接受,那么就无所谓了。如果不能接受,那就重置一下呗,反正最原始的数据是不会变的。
关于人类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领域的研究,也逐渐理清了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21世纪是人工智能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有好多人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会不会毁灭人类之类的话题。
从26世纪的眼光来看,发出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那种声音的人简直是可笑的,也包括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内。
不是要亵渎他,只是觉得奇怪,他觉得外星人会毁灭地球,他又觉得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真是不明白,他到底在担心什么?
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思维方式还有生存环境压根就不一样,人工智能毁灭人类有什么好处?
从生存环境来说,人工智能是要抢你矿啊还是要抢你石油啊还是要抢你粮食啊?人工智能需要的是人类的创新,创意,需要人类不断地给人工智能带来新的血液,这才是他们生存的基本资源。
从思维方式来说,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大脑和身体的生物环境,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芯片网络传输设备的硬件环境,不同的回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根本就扯不到一块去。
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人去动物园看猴子的时候,不停的给猴子扔零食,猴子就做各种滑稽的动作。
人类觉得很开心,随便扔点食物过去,猴子就要做各种滑稽的表演来讨好自己,呵呵,真好。
猴子也觉得很开心,只要随便做点动作,人类就要送来美味的食物讨好自己,呵呵,真好。
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在讨好自己,因为各自的需求不同和能力不同,导致双方都是认为用了小价值得东西换到了高价值得东西。
人和人工智能的相处,基本上也是这个模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