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高铁的真空管倒是很适合小型飞行器运行的,毕竟真空高铁的乘客少,车辆也少,但是车辆跑得特别快,中间的大部分时间,轨道都是空闲的。
而那个时候又是私人小型飞行器,因为数量暴增,而没有足够的空中线路供其飞行的时候,唯一的京沪线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小型飞行器的快速管道。
结果是通行之后发现,在真空管道里飞比在天上飞要快得多的多,必定是真空的。换站的时候还方便添加燃料,完美。
然后真空管道的建设再次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可,只不过后来建设的都不是为了专门跑高铁了,而是轨道交通和飞行器兼容的综合真空管道。
华郁他们的飞行器在真空管道中,一直飞到乌鲁木齐站,他们都没下飞行器,加注燃料后,直接飞到了罗布泊暗洞基地。
罗布泊已经不是无人区了,是地球上所剩不多地沙漠风光景区。
当人类的个人交通工具足够强大的时候,沙漠的意义就被改变了,全世界很多人会来罗布泊宿营。
2018年,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得沙漠种水稻变成现实,从此以后沙漠就被逐步改造了。
在同一时期,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土壤的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之间存在一个内在联系,即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向结合约束”。而这,正是土壤保存水分、营养的基础条件,也是土壤的“DNA”。研究团队找了一种特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将它加入到河沙中,河沙便拥有了土壤的特性,从而可以让植物生长其中。
也是在2018年,这项技术开始走出实验室,走进真正的沙漠。
到了26世纪,沙漠真的不多了,人类有能力把所有的沙漠都变成草原、森林、或者良田,但是在以上资源得到充分保证以后,人类觉得保留一部分沙漠也是应该的,所以世界上还留下了几片沙漠,罗布泊就是其中一个。
暗洞基地为了隔绝络绎不绝的驴友们,军方以暗洞为中心,把方圆三公里都给隔绝了。就是用那种做成步的混凝土材料围起来的,然后浇上水,直接就变成围墙了。
当然军方在这里搞大动作,很多人还是识趣的,但是总得防着点小人不是吗。
基地中除了围墙之外没有额外的建筑,全都是各种车辆、飞行器,这里暂时还算是临时的基地。
最大的“建筑物”是一艘登录器,轮廓为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40米、20米、10米。这种登录器很有意思,可以根据环境需要调整着地面,比如一般装在宇宙飞船种的时候是竖着,着地面积为10m×20m。
登陆之后为了稳定一般是横着,着地面积为40m×20m,有时候遇到合适的地形也可以把着地面级设置成40m×10m。
这种登录器叫做“方格”,一般是用来向陌生星球登陆用的,它的材料强度很强,可以半永久的运转。
宇宙是广袤的,星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有些疑似有利用价值的星球,登陆科考决不能像21世纪那样,一个小小的飞行器带着两三个人着陆,呆几天又回去了。
方格登录器就是为此而生,直接投放,落地就可以投入使用,科研人员可以这方格中生活、工作。
方格登录器用在地球上并不是第一次,它也有海底型号的,可以直接沉入到海底使用,效果也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