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挠着头皮,奇怪地说:“为什么道尔森的内部资料有这种方法,华东特种设备厂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呢?按他们的意思,行焊接测评要一年多!”
王朝阳解简单解释了一下焊接测评和道尔森的内部资料的差异之处,前者是在充分考虑变量之后进行的特定实验,而后者是纯理论的推测。
道尔森的方法说起来,并不能成为行业的公认方法,只是参考而已,只不过碰巧适用于红星厂的问题罢了。
高军摇头晃脑地说:“搞不懂,还是搞不懂,但无论如何,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就可以甩开膀子搞生产啦!”
王朝阳问:“其他问题也都解决了?其实这几天在考虑焊接参数的同时,我还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重型起重机项目的零配件,生产场地在咱们红星厂,包括机加工,也包括焊接。机加工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焊接的准备充分吗?还缺焊工吗?”
高军用指了指王朝阳说:“我说大侄子,你都快神了,每次说话都能说到点子上!焊工的数量确实不足,这阵子我正加大力度招聘新的焊工呢!”
“招聘情况怎么样呢?”王朝阳问。
“不太乐观。”
高军摇了摇头说:“现在好的焊工都被那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笼络着,在社会上找工作的焊工一般都是二把刀,不顶事。这件事我跟厂长商量过,打算先不论对方的手好手坏,先把人招上来,顶多以后下功夫培养。”
王朝阳非常了解好焊工的可贵之处,不仅仅这个年代,放在后世一名优秀焊工也是不可多得的!
所以,以后若想在重工行业立足,一大批优秀焊工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王朝阳考虑片刻说:“我觉得这个思路会有隐患,重型起重机产品的结构特点在于,绝大多数零件儿都使用焊接的方式装配,对焊工的技术要求以及工作强度要求都非常高,新手很难适应,培训也未必来得及。”
因为王朝阳说这番话时语气比较严肃,高军那边也认真考虑起来,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他有一段时间了。好的焊工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是机械类厂子长期面临的问题。其中的关键点在于,焊接一般是不可逆的装配过程,必须一次成功,如果无法一次成功,那就意味着报废!
想到这里,高军深深吸了一口气说:“看来焊工的问题确实不好解决,得多动些心思……”
而这时王嵩说:“朝阳,咱们手上好焊工不多,但我知道长海农机和龙源重工一定有,能不能借米下锅?”
王朝阳说:“您的意思是说,跟朝海农机或者龙岩重工借人。”
王嵩点了点头说:“这或许是个办法。”
王朝阳考虑了一会儿说:“我回南阳市就去谈。”
因为心里一直挂记着焊工的事,王朝阳回南阳市后,只在办事处略坐一会儿,便起身前往长海农机。
见到马三元之后,王朝阳也没过多客气,直接提出跟他们借一批优秀焊工的打算。
而马三元也没有跟王朝阳客气,直接摇着头说:“不行。”
王朝阳一怔:“为啥不行?”
马三元说:“你这想法很好,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行不通!至于行不通的理由,那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