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疼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是民间的俗语。
但是很多时候,皇帝其实更喜欢的还是小儿子。
从千古一帝的始皇帝开始,再到号称天可汗的唐太宗,都是这样的人。
景和帝不像是很多皇帝那么极端,不过在大儿子陨落、确定二儿子即将登基为帝的时候,对于剩下的小儿子,当然是更多了一份疼爱。
所以寿王现在才是这个样子。
所以刚才柳铭淇的“慈母多败儿”,说的可不仅仅是陈贵妃一个人而已。
听到了柳铭淇毫不留情的分析,景和帝认为柳铭淇太夸张极端了,但却也不能否认他有说得对的地方。
那就是小儿子的这个性格,对哪个成年人来说,都不讨喜。
他可以宠着小儿子,陈贵妃也可以宠着小儿子,大家甚至都可以忍让不说话。
但那是因为寿王年龄小。
一旦寿王成年之后,再做出这样的事情,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可不是吃干饭的,宗正也绝对不允许他这样。
那时候没有了自己的佑护,寿王一定是连连碰壁却又无可奈何,绝对是憋得难受。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看,寿王一旦憋得难受了,肯定会拿下面的人发气,那时候又会招来一阵狂风暴雨般的“痛击”。
如此不断循环之下,小儿子能安稳的活过五十岁都悬乎。
念及至此,景和帝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柳铭淇想也不想的道:“先把他的一群讲读官全部给撤了,换新人。”
景和帝闻言就苦笑:“这里面可是有两位大儒、一位法家学者、一位墨家学者啊!”
“我们常常说,不能以结果论英雄。”柳铭淇道,“可是他们现在都教得不行,或者说不敢教,寿王殿下已经就学差不多一年,反而没有任何改变,那要他们有什么用?继续让寿王殿下肆无忌惮下去吗?”
“这个……我再考虑一下吧!”景和帝显然有些犹豫。
在选择讲读官方面,他是真的用了心的,全都是佼佼者。
出现现在的情况,他觉得还需要再看看,不能一下便一棍子打死。
“除开这个,你还有什么想法?”皇帝有些不好意思的追问道。
“不管怎么说,那至少给他增加一个敢打他的讲读官吧?”柳铭淇道,“比如说苗炎苗大人,比如说肃王叔,一不听话就打,打得他屁股开花,知道怕,那就好了!”
皇帝嘴唇抽了抽,“继续。”
“第二点是必须要取消伴读。”柳铭淇道:“如果皇子听话、聪明好学还不错,但如果他顽劣不堪,很容易把伴读也带坏,或者是欺负伴读,这样伴读的意义就完全没有了。”
“可是我也有伴读,太子也有啊,他们都挺好的!”皇帝这就不同意了。
事实上也是。
翰林院掌院学士冯玉强便是景和帝的伴读,此人刚正不阿,果断坚毅,非常清廉,也是景和帝非常信任的智囊。
还有户部尚书王飞腾,当年也是景和帝的伴读。
京畿总督熊文庆,同样也是伴读。
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如今都在朝廷内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现在太子的身边人之中,吏部尚书李秀泰的儿子李帆,当年也是他的伴读;漕运总督林镇远的大儿子林耀同样是伴读,太子舍人孙彬也是伴读,他父亲担当过副相。
所以伴读相当于是皇帝的班底。
当然许多皇子的伴读那就没什么用处了,顶多在六部和州府县当官儿而已。
柳铭淇耸耸肩,心想末代皇帝的那本回忆录,我拍到你脸上,你就知道伴读对一个熊孩子有多大的副作用了。
可这毕竟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皇帝执意不相信,他也没有办法。
“陛下,现在寿王殿下已经有暴戾的苗头,如果不用非常办法,是不能让他醒悟的。”柳铭淇决定再尽点心意,说道:“如果您这样放任自流,不做大幅度的改变,跟我们的关系不大,但却对他自己的人生会有极大的影响,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景和帝摇头又点头,“铭淇你别急,这事儿我知道了,也的确是需要好好的教导他了……你先让我琢磨一下,然后再看怎么办,好吧?”
“是!”
皇帝把话都讲到这份儿上了,柳铭淇又有什么好说的。
“话说回来,素老板带着戏班去了江南,你得叮嘱他们早点回来,在过年的当儿,太后可是还想要欣赏几场呢!”
柳铭淇临走的时候,景和帝又这么叮嘱了一句。
素老板在柳铭淇从北码头回来的那几天,便带着自己的戏班子往江南走了。
据说江南那边已经是万众期待,众多富家小姐、夫人们是翘首以盼,原定一个月的演出时间肯定有点悬。
《梁祝》的话本一个多月之前便已经发到了江南售卖。
江南的文风本来就比京城更加的昌盛,《梁祝》更是以江南地点为描述的千古爱情故事,一经推出,立刻就形成了狂热的风暴。
从《梁祝》第一天在京城开始演出,那边的人就已经在嘟囔着什么时候会来江南了。
而和素老板有关系往来的戏楼,早早的就知道了消息,也早早的宣布了消息,让大家非常欢喜,抢票的热情居然比京城还要高。
这不,听说江南的戏楼老板们联名给素老板写信,强烈要求《梁祝》戏曲一口气表演一百场,结果当然也是被拒绝了。
皇帝也听说了这事儿,心想如果不按照原定演出计划,再耽搁十天半个月的话,就来不及在过年之前赶回来了。
为了自己母亲的爱好,景和帝这才特意叮嘱一番。
显而易见的,柳铭淇和素老板的事情,连皇上大伯都知道了呢!
……
注:《大戴礼记·保傅》曰:“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呆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由此以为,民间一般是七岁(虚岁八)左右开始入学。
但是皇家却还要早一些,《啸亭杂录》记载,康熙六岁便开始系统性的学习,从清晨五点到黄昏六点。而他自己当了皇帝后,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
故而本书寿王以六岁开始便有老师教学,也不会太早,望诸兄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