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府钱塘县的县衙里,钱塘县丞施耐庵此时没有办任何公事,而是拿着一本《笑傲江湖》仔细研究。
他手中的《笑傲江湖》是白氏书坊的精校本,其中还有许多质量优秀的插画。这种插画因为多用细线勾描,绘制精细,所以被白氏书坊创意性的称为称为“绣像”,这本《笑傲江湖》也因此叫做“纪念精校绣像典藏版”。
白鹏飞的白氏书坊在他离开临安后由吴四三打理,这老头子是白鹏飞手下管事里跟他时间最久的,从刻印《牡丹亭》时就是白鹏飞班底里的成员了,在白鹏飞的言传身教下把后世书商那一套营销理念自己琢磨的青出于蓝胜于蓝,趁着白鹏飞失踪,居然用“纪念版”的名义重刻了一大批白鹏飞的小说和剧本,在临安众小报高度集中报道白鹏飞失踪的消息后,临安百姓颇有认为白鹏飞已经回不来的,别说,这纪念版的说法大家还颇为接受,销量也很不错,给白氏书坊还有经营分销渠道的春鸣社都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除开白鹏飞知道后自己怄气了半天外,基本是皆大欢喜。
施耐庵出生河南江北行省的兴化县,他的前半生是一段十分励志的故事。
施耐庵从小家贫,父亲在河上给人撑船,母亲在家纺纱供他读书。在萧申这么一个读书人几乎没有上升渠道的时代,施耐庵家这么努力,其实能供出一个人才的希望也不大。萧申从建立至今,六十多年,总共才开过七次科举,平均九年才有一次科举考试,这时的读书人别说考中了,就是有没有科举能考都得靠运气,因为风向一变朝廷就把科举关了,停上好几年再开放科举这种事都没少干。不少读书人真是一辈子做儒户读到死,连考场都没上过。
但施家人依旧兢兢业业,施耐庵读书也够刻苦,十九岁那年大申开科取士,他成功考上秀才,然后又断断续续考到二十八岁,居然真让他考中了进士。施耐庵从此算是进入了士人阶层,而后他辗转多地做官,但官运却不顺,今年他已经四十出头,终于来到钱塘县做了县丞。
这么多年的周折,施耐庵在自己的官路上已经绝了念想,就想在钱塘这么一个富贵繁华地养老就算了。而在临安府钱塘县,他却意外邂逅了自己的真正兴趣。
施耐庵本来就是个文艺爱好者,对诗词歌赋都颇有兴趣,到了临安这么个大申南方的娱乐中心,他一下陷入了诗酒繁华乡中,每天听词唱曲看戏,乐不思蜀。
施耐庵做着县丞,工资加外快,收入不少,完全可以满足他的娱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养成了读小说看戏的爱好。半年多前,《牡丹亭》风靡他就开始追读白鹏飞的作品,到了《春鸣新报》时期,施耐庵更是成为了白鹏飞的忠实读者,白鹏飞的小说他每期追看,一份都不舍得落下。
渐渐地,施耐庵自己也开始手痒起来。
开始还只是零星的小短篇创作,但后来越写越长。
直到了白鹏飞写出《笑傲江湖》时,施耐庵一看,简直惊为天人,自己的创作欲望也再也压抑不住。
他原本就喜欢豪杰故事,《笑傲江湖》里那个侠气纵横的世界简直让他心驰神往。
施耐庵决定模仿《笑傲》带起的武侠题材,也写武侠故事。
他从小就喜欢听民间所流传的梁山好汉故事,走南闯北做官时零星记下了不少,此时干脆拿着这些故事做底本,分析人物加以改编,渐渐地越写越多。
施耐庵不想自己的作品只有自己能看见,于是又以“钱塘施耐庵”的名字,将自己改编的水浒故事以《江湖豪客传》的名称向各家报社投稿,结果稿子投到第一家的《临安晚报》,直接就被范居中截下了。
范居中自己也是个大才子,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还是很强的,看到施耐庵作品的第一眼就被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