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以上几点王慧其实都处理的很好,但是灯光和收音反而是王慧的弱项。
为了做好新的一系列节目,王慧在那段时间请教了不少学长甚至老师,后来也买了一大堆东西。
比如王慧又买了很多张浩在访谈节目结束之后看到的那种大灯,钨丝灯,各种泡沫板,还有那种五合一的反光板,比如说柔光片什么的。
当时王慧在布置现场的时候,张浩看着王慧笔记上面各种专业术语,脑壳都在发麻。
什么主光与辅光的配合,轮廓光的勾边,背景光的点缀,伦勃朗光的电影质感等等,还有什么强光,软光,顺光的。
当张浩看到这些笔记和各种光的效果,张浩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学会不会这些东西。
张浩那时第一次知道原来想要做好一个访谈节目,不是仅仅只是有主持人,有嘉宾,有一个简单的台本和几个摄像机就行的。
但是相对于以上的那些张浩其实都不是太感兴趣,其实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收音环节。
在张浩刚刚成为乐队乐手和词曲创作者的时候,张浩主要做的只是对音乐进行谱曲和编曲以及在孙杰的帮助下,对得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就行。
自从张浩来到公司以后,他开始成为职业音乐制作人,开始每天都在录音棚工作,他学会了调音,修音,慢慢的学会录音室里每个设备如何使用。
当张浩想到编曲和混音之后,能够通过电子合成解决的,他就会自己进行调试。如果是需要自然音或者需要特殊收录的声音,他都会找词曲部门专门的人来制作,他只需要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建议就行。
当真正和王慧一起弄采访时的收音时,张浩才知道收音原来也只是一门艺术。
公司录音棚里面的收音装置和各种设备都是专业人员早已经准备好了,张浩只需要执行,只需要根据前辈们的傻瓜式操作,学习并运用就行了。
张浩原来以为收音是很简单,可是自从当王慧告诉他那些理论以及在准备的时候,张浩才知道关于收音的细节以及还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当时王慧就告诉张浩,收音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视频拍摄还是张浩他们音乐行业的收音。
王慧明显看出了张浩有兴趣,所以当时我很耐心的教着张浩,同时也让他跟着自己一起购买器材和布置。
王慧在布置的时候特地告诉张浩;“访谈节目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收音,收录到的声音信息量远比画面更有价值。”
“如果收录的声音当中又是混响或者就是穿插着各种噪音,绝对没有几个观众能坚持住几秒。”
王慧告诉张浩,如果想减少混响或者减少回声,解决方法就是增加软包,就是在房间里面布置吸音棉,泡沫垫等。
而张浩的家之前因为装修,所以大体上都是采用这些作为建筑器材的,尤其是直播室和客厅。所以最终王慧才会决定在张浩家客厅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客厅,一是因为直播室里面的环境太复杂,而且田丹琳张浩里面的观众对这个场景太过熟悉了。
而是客厅的空间更大,光感也更好,同时收音条件也很好。
张浩家的客厅的隔音是全方位的,墙上和吊灯都是用了吸音棉和泡沫板进行的阻隔,就连脚下也是被木板,泡沫板进行了覆盖。
但是为了让访谈地方的回声和噪音减至最少,王慧最后还买了一条毛毯,最终经过三人共同的努力,铺在了客厅这里。
这些措施直接在物理上杜绝了张浩家各种噪音混音和回响。
而在录音和收声的时候,张浩的两个麦克风虽然收音非常好,但是那么大的两个麦克风太显眼了,在访谈中太突兀了。
随后王慧又买了一支枪式麦克风,使用时就让它架在头顶斜上方45度,距离说话人发音部位40cm~50cm的位置,张浩试过之后觉得真的非常的棒。
怪不得张浩在《好声音》和《歌手》的舞台以及和王博参加各种节目的时候,会发现各种舞台的上方会有那一些倾斜着不同角度的录音棒,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人工举着这些。
此时张浩才明白,原来是起到收音作用的。
但是因为访谈,王慧最终还是忍痛自己又买了一个领夹式的麦克风,录音也变得更好,同时也更加的隐蔽,而且双方进行交流的时候也更加自然和顺畅。
而在那段时间里张浩也向王慧请教了许多关于录音的知识,王慧虽然懂的也有限,但是比张浩那时懂得多多了,而且王慧的导师们也是她坚强的后盾。
张浩之前就有过想录制大自然的声音和素材的想法,在得到了王慧的帮助和指导之后,张浩也算是如虎添翼,让他能够更好的录制素材同时让效果也变得更好。
王慧在直播三人组当中存在感是最低的,甚至很多系列节目仅仅只是打辅助,做幕后,但是王慧也是三个人当中最博学的,学习能力最强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
王慧的性格非常的好,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亲和力十足,虽然长相没有那么的突出,但是仍然是好看的,耐看的。
很多时候张浩就在想,即使自己和王慧很多方面都非常的相像的,找到了一个自己认定的目标就努力的去做。
在这个团队里面,他们两个人都没有田丹琳那样绝对的乐器天赋,他们两个人也没有田丹玲那样强大的亲和力,但是他们两个和田丹琳相同的就是对理想的追逐。
我们三人都是认死理的人,他们虽然不觉得靠努力就能成功,但是却一直在努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