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清之妻吴氏死的时候恰是冬至大节的前夕,尽管皇帝李曜派来了宫中的御医为其诊病,王皇后也让大明宫中尚食局中的掌药、典药等女医不离左右,侍奉汤药,但吴氏病体沉疴,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不可逆转了,再加之过度的伤心,就更加让御医束手无策了。
吴氏死后,皇帝李曜命人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皞地,告知裴元清这个不幸的消息,为了安慰裴元清的心,也为了嘉许裴元清,李曜派去的诏令官还多带了一份皇帝的制书——那是关乎裴元清前途命运的制书。
在制书中,李曜着重褒奖了裴元清的良好品行与不畏强敌的勇气,再次重申了身为节度使应该有的作为与忠心,最后就是又一次要拔擢裴元清的意思——已经身为灵方、陇右、平南三道节度使的裴元清又有了新的官职,便是兼任一方的大都督,在燕国,大都督是武将能做到的最高官职,在李曜这里,大都督又是高于节度使的官职,李曜对裴元清的信任和厚望可想而知。
在燕国,自从太祖皇帝李准、太宗皇帝李律开国至今,还没有哪个都督是出身寒门,李曜一朝的裴元清算是开了先河,是天下第一人。
所以制书一出,天下皆知,天下震动——一个叫花出身,从奴仆开始做起的裴元清如今已经是坐镇西南,总揽灵方、陇右、平南三道节度使还不算够,当今的皇帝还让他当了大都督,等于是将皞地及西南、西北等重要的地方全部交给了裴元清,这样的信任与托付实属罕见,朝中大臣颇有微词,但碍于裴元清确实有功于社稷,功劳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再加上他们也不好扫皇帝的幸,要知道裴元清跟着当今皇帝的日子可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长,皇帝刚当上皇帝,多提拔点自己喜欢的人也无可厚非,不是太过,满朝文武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前朝的风波未起,后宫的暗流倒是急速流动——生性粗狂的王皇后听到裴元清当了节度使,又成为了大都督,哥哥王振祜的地位岌岌可危,很是不满,尤其是当听到皇帝李曜追封了裴元清之妻吴氏为赵国夫人,更是难以忍受,不仅没有遵从皇帝的命令,带领后宫诸人前去悼念,还不许任何人私自前去。
如意等人苦劝无果,香怜怕皇帝及众人非议,便对外宣称皇后日夜操劳,身体不适,香怜又去请了仁寿殿的艾宸妃,永始殿的成贵妃,宣德殿的李淑妃一道主持这次悼念。
和吴氏有着一些情分的香怜是昭阳殿里唯一前去悼念的宫人,也算是在后宫人和皇帝李曜面前全了一点昭阳殿的脸面,王皇后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私自前去的香怜目无主上。在王皇后看来,裴元清不过是一个家奴出身,能够领兵打仗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竟然还忝居节度使和大都督这样的高位——这些位置历来都是她王家和昭仪刘氏一家的,他们两家最出将才,燕国能够顺利开国更是少不了她的祖上保国公王千苑、昭仪刘氏祖上镇国公刘舜民的拼死作战,她的祖上保国公王千苑是当时人人称颂的大豪杰,镇国公刘舜民的战神威名则是遍布四海。
她们的先祖出了那么大的力气,很多人在开国前夕就不幸遇难,好日子都没有见过,太宗皇帝李律是最敬重功臣的,建立燕国之后,分封功臣,赏赐财宝,一点也不吝啬,功臣之后可以世袭罔替是太宗皇帝的意思,用太宗皇帝的话来说这是他们应得的。
生于这样家族的王皇后有这样的思想并不奇怪,憎恨裴元清也不出乎意料,王皇后不满的举止也是世族贵家普遍的举动。
先前和王皇后稍有嫌隙,但并未表露出来的刘昭仪这时候也和王皇后站在了一起,没有去大境殿悼念,也没有任何表示,见到香怜私自前去,也是气得不得了,在后宫人去拜祭赵国夫人吴氏时,她便径自来到昭阳殿,见到王皇后,一番说辞之后,让王皇后对这个自幼便服侍自己的宫女起了怨恨与憎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