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饭依旧是在研究所的食堂,公孙昊把早上和范天禄讨论的事情,跟两个设计师说了一遍。
早上一直待在扶荔宫研究温室的邱光德开口了:“新加坡那个温室我去参观过,真的很神奇。”
紧接着邱光德用一个普通游人的视角给大家进行介绍。
“一进门,迎接你的不是暖热,而是比室外温度明显低得多的清凉。
一座长满植物的“高山”赫然出现在眼前:它既有绿意盎然的野性,也有空中步道、平台等明显的人工痕迹,自然与建筑在此奇妙地融为一体;宽窄不一的10条瀑布从山顶等处的出水口一泻而下,更凸显这一园林景观独具匠心的设计。这便是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云雾林温室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听到这,公孙昊还忍不住打趣道:“邱老师,就您刚才这一段的文笔,不去当个旅游博主简直是浪费了”
面对公孙昊的夸赞,邱光德并没有评价什么,继续按照他刚才的节奏娓娓道来:“沿着云端步道穿行,一侧可以近距离观赏低地难得一见的热带山地植物;另一侧,窗外滨海湾景观尽收眼底。
放眼全球,植物园中的温室数以千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终年暖热,这是为种植和展示热带低地植物而设计的。”
说完这一段,范天禄忍不住开口道:“在热带高海拔山地(可高至海拔2000米),气候则较为凉爽,沿山体爬升的暖湿气流冷凝成雨雾,不仅给这些地区带来极为丰沛的降水,也让它们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
生长在这些地带的森林被形象地称为云雾林。由于降水丰沛,云雾林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不高,土壤较为贫瘠,树木往往长不高,树种多样性也较低海拔地区的热带林低。
不过,又得益于丰沛的降水,云雾林中附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颇为丰富。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植物都扎根于土壤,附生植物却是用根系把自己固定在其他植物上,通常为树木枝干。
但只是借此为自己开辟生长空间,它们进行光合作用,自力更生,因此并不是寄生植物。
由于独特的凉爽湿润气候和地质土壤条件,云雾林中的不少植物都为特有物种,且有着不俗甚至惊人的样貌,颇具观赏价值。身处低地的人们较少有机会一睹它们的风采。
比如新加坡,靠近赤道,最高海拔仅160多米,对云雾林植物来说,那里太热。”
听到范天禄的专业解释,邱光德又继续说道:“云雾林温室内,10条瀑布从人造山体直落而下,为全球最高的室内瀑布群。
温室占地8000平方米,它高高耸立,如同一座贝壳状小山。这样的建筑造型不仅是为容纳一座35米高的人造山体,也利用了烟囱效应,让温室中较热的空气能尽快从顶部通气窗排出。
温室的玻璃外墙由690种大小和形状不一的2577块玻璃组成,室内容积达15.3万立方米。制冷机组将室内气温控制在宜人的23?25℃之间,相对湿度为80%?90%。
为了模拟云雾林常年高湿的环境,每天上午10点到晚上8点,每隔两小时都要进行一次人工喷雾,届时温室内云遮雾绕,如梦似幻。”
“您怎么对这个云雾花园那么了解?”公孙昊好奇的问道。
“我之前去过是一个原因,这段时间不是为了设计花园么,我又通过那边同行的关系,找到了当时设计这个温室的设计团队,要来了一些专业的资料。”
邱光德简单解释过后继续说道:“绿意盎然的高山无疑是这个温室的主角。实际上这座山体是空心的,内部设有大量展示空间。位于底层的云雾林剧场和云雾林展览是重要的环境教育场所。
向上,来到水晶山,那里展示有不少石钟乳和石笋等,是以地质为主题的展厅。一条长长的环道从水晶山水平延伸出去,使游人穿行在树木之中,故名树顶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