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和朱由检二人吃完饭以后,径直去了宫中的发放年货的地方。
各部尚书来的早的已经开始领东西了,真的是各种大开眼界。
王永光就是一位来领东西的尚书,就是户部尚书改任的吏部尚书。
他也没有坐轿子,听说皇上给文武百官发放年货,心中十分激动。
他作为一部尚书, 自然知道自己手下多少年轻的进士生活比较拮据,只是百官的俸禄是太祖一朝而定,大明传承了几百年都没有变过。
自然不会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谁要出这个头,谁就是没有眼力劲。
朝中这么多官,就你活不下去了?就你生活拮据?就你想过的舒服?
所以人人都知道大明朝的官员的俸禄低, 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张这个嘴,开口找皇帝为自己多要钱。
虽然朝廷没钱, 但是他们可以摊派啊,这种弊病不能说没有人看出来。但是看出来的又不能说,说了如果真的要整治,那不仅是把别人的路堵死了,就连自己的路也得被堵死。
王永光只希望这次年货的发放,可以让一部分坚持不下去的官员生活的更好一些,其他的倒也没有细想。
这次的年货发放通知,皇上通知他们的时候还是有些急的,之前是没有这个先例的,但是不妨碍人们欢呼雀跃。
这种先例,自然是开的越多越好。
过完年他就要六十八岁了,快到古稀之年了,几十年宦海浮沉,他只希望自己能够给大明多做一点事情,百姓的日子过好一点。
王永光的年纪放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王永光带着几个吏部的书吏正在慢慢悠悠的走着,走得并不快。
旁边一道声音传来:“王尚书,你可算来了, 你要再不来啊,我非得派人去喊你不可!”
王永光回头望去,看到正是复起的工部尚书李长庚,笑道:“酉卿,你们领了吗?”
李长庚笑道:“这是自然,也不知道皇上发的哪门子善心,竟突然想起来发放年货了?”
王永光大李长庚十二岁,李长庚走过来扶着王永光笑道:“怎么样,王尚书,这京城可比不得的南京,冬日天气寒冷,可还适应得了吗?”
王永光把胳膊抽出来道:“这算什么,儿时我与那富家放牛,天寒地冻的不也一样要找干草给那牛吃吗?”
二人一同到了宫内发放年货的地方,看到里面人虽然多,却是井然有序。
一路上还有些指示牌,地标线让人们能够顺着指引顺利到达发放年货的地方。
王永光赞道:“也不到知道发放年货的是谁组织的,这样的方式倒是新颖, 不用问人, 效率高啊!”
李长庚笑道:“我方才问了,说是皇上吩咐下来的,曹公公亲自带人弄得,说这个叫什么目视化?”
王永光哦了一声,方才他因为部里面有些事情,耽搁了,还有些担心来的晚了,会没有人引领。
却不想有了这个方式,就算是没有人引领,自己这些个书吏也能顺利的找到地方。
发放年货的地方因为六部的原因是分开的,不止有六部,还有大理寺,鸿胪寺,五军都督府等部门。
这些部门的摊位前面已经有人开始领东西了,好多摊位后面的东西都要搬完了。
王永光看了一眼,也不敢耽搁,急忙告别李长庚。
到了吏部的地方一看,里面一个公公坐在桌子后面,正支着胳膊百无聊赖的翻着册子。
王永光走向前问道:“公公,这里是吏部发放年货的地方?”
那公公闻言抬起头来,忍不住抱怨道:“哎呦喂,王尚书,您老可算是来了,我这都等您半天了!瞧见其他部门了吗?人家有的已经放完了,就你们吏部,真的是一点都不着急啊!咱家发放东西可是有时间限制的,宫里规定过了晌午可就要撤摊儿了!”
王永光倒是没有什么尚书的架子,急忙告罪了几句,说着就要吩咐跟来的书吏搬东西。
那公公抬眼一瞧,有些纳罕道:“王尚书,你就带了这么几个人过来啊?宫外有人候着吗?”
王永光急忙道:“宫外还有两辆大车。”
公公哦了一声道,又看了一眼时辰道:“现在都要十点半了,你可得快着点,这些东西如果十二点之前搬不完,我们可就要收回去了。”
王永光对这个公公说的几点几点倒也知道一些,在心里换算了一下反应过来,疑惑道:“东西很多吗?”
公公笑道:“多得很!不仅有你们官员的,还有你们部门吏员的,我觉得啊,你们赶紧派个人回去叫人过来帮忙吧。”
王永光一时拿不定主意,问道:“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我得吩咐多少人过来?”
公公看着册子说道:“各部尚书有一座自鸣钟和怀表,侍郎有一座自鸣钟,除此之外啊,还有宫内新装的宫廷玉液酒,一人两瓶,主事,经历等根据品秩年终奖也是不同的。吏员们就是一人一本日历,五斤猪肉,二十斤已经脱了壳的稻米,六十斤未脱壳的麦子。吏员们的东西官员们也都有。”
公公说着就把册子推到王永光面前,说道:“王尚书,您亲自点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