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赶考学子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京城有亲朋好友可借宿,大多数外地考生都住客栈,而他们互相结识后,也会为省钱而搭伙合租便宜民居。
考前的时间,有的埋头苦读加紧复习,有的则视其为一种联络机会,在互相走动邀请中,三五成群地或游街看景,或举杯吟诗,尽行风雅之事。
当然,这些文雅之事的背后目的并不单纯,少数头脑灵活的学子,是希望能在公开场合多出几次风头,成为凌云城上流社会人士的闲谈话题,继而被时不时邀请,参加名流宴会,吟诗作赋,与着名诗人、贵族等有幸结识。
而一旦挤进那个圈子,便能在一群文人的互相吹捧下,知名度越来越高。
知名度高,就会引起各方甚至主考官的特别关注,这对参考学子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尤其是没有可靠关系、强大背景可利用的学子。
当然,也有前往美人坊喝花酒的自诩风流倜傥者,更有避开众人独自拜见朝中同乡的蝇营狗苟之辈。
除了涉及会试诸事的各种猜测,可谈论的话题很多,而今年,在众学子和百姓口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却是一位和尚写的两首僧情诗。
其中一首无名诗是:
孤僧独步往东游,
风影难遮姝路求。
智觉本已驱三垢,
昨夜骤添思羽愁。
另一首则是:
晨暮经香诵我佛,
情魔入心渐知薄。
憾手折尽离别柳,
点滴善忆阿难陀。
佛教信众或对佛经有所了解之人,一般都能看出,第一首诗中的智觉二字,应出自菩提之意译觉、智、道。
三垢则是三毒~~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的又称。
在佛教,一切烦恼皆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各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而第二首中的阿难陀,乃佛陀的堂弟阿难,出家后为佛陀侍者二十余年,善记忆,佛陀说法时,他听后皆能记诵,被誉为“多闻第一”,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除了佛教专用词,两首诗写得可说是通俗易懂,一眼即明:这个早晚念经、一心奉佛的和尚,已经爱上某个女子,动了凡心,并在无奈又痛苦的离别后,像阿难陀一样日夜回忆思念心爱之人。
遗憾的是,他们虽能从诗中看出作者是个和尚,却不知到底是哪家和尚,更别提姓甚名谁、法名法号。
略微可弥补遗憾的是,他们知道那个女子的名字中,定然有个“羽”字。
但他们,打死都不会联想到当今帝王头上。
不过,无论如何,和尚写情诗这件事,都够人们茶余饭后或大嚼特嚼,或细推慢品,在兴致勃勃中不断做出各种或劲爆或缠绵的剧情猜测。
尤其是那毫无雕刻痕迹、一气呵成的石间字,已被武林人确定为力透指尖的真气所写,这一点,更为震动人心。
一个和尚,一个内力深厚的佛教和尚,一个本该身心纯净的和尚,竟然在修行中结了俗世情缘,继而贪恋红尘。
然而,正是这份诚挚而深重的痴痴爱恋,如同花儿终于盛开的爱恋,却更被文人所喜。
尤其是风流多情的文人墨客。
如此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绝对是引发诗潮、灵感汹涌的作诗好题材啊!
日子过得千篇一律、久之无聊的百姓也有了新鲜话题,宅内宅外、大街小巷,皆对此事津津乐道,议不知疲。
在凌云城传得沸沸扬扬的事,自然也会进入洛麟羽耳中。
她微微抬头,仰望天空,久默无语。
尚寒的春风中,雪发轻轻飘动。
两人已相隔甚远,血融咒的作用极为浅淡,浅淡到无。
可他……
普真,你心里,当真生出异性之情、男女之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