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清晨,
晨光初现。
肇庆城外。
连日来难民如潮水般不断涌来,城外处处是披发散发,衣不蔽体,面有菜色的饥民,一些年老体弱的,早已支撑不住,倒在地上,一副凄惨至极的景象,宛如地狱。
城门紧闭。
却无一人愿意离去,他们已无力离开。
幸亏广东地暖,不至冻毙。
大家随地坐卧,眼睛却都盯着城门,仿佛城门后面,是他们仅存的一丝希望。
城门大开!
饥民纷纷坐起,疲惫的眼睛更加渴望的盯着城门。
突然,城中车马喧嚣。
一队队人马络驿不绝的开出来。
在广州被驱赶的经历,如噩梦般历历在目,大家发一声喊,做出要逃跑的准备,而年老体弱的,已无力行动,闭目等死。
衣甲鲜明的军队疾速开出,迅速将官道两旁边守住。
城门中再次响起车马声,这次却是参差不齐。
车队缓缓走出,却仿佛赶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大车上拉着各种工具,不一而足。
车队开到离官道数里的地方,便开始就地采伐木材,安营扎寨。
不到半天,便圈好一片围栏,占地甚广,有如营盘。
饥民不知就里,议论纷纷。
“莫非要将我等关押起来?趁他们没修好牢笼,我们自行逃跑算了。”
“我可没有力气再跑了,要关就关吧。囚犯也有饭吃吧?”
一提到饭,周围的饥民精神一振,都伸长了脖子,盯着那个营地。
此时城中又有车队开出,这次却拉着柴火大锅以及整车的米袋,番薯,饥民看到粮食,立时激动起来,不过有军队牢牢守住官道两旁,众人无法靠近,开始鼓噪起来。
此时有个大官模样的人,高头大马,带着一队亲兵,从城中奔出,来到饥民所处的官道正中。
来者正是副都御史王化澄。
王化澄,崇祯七年进士,隆武中,丁魁楚解两广入阁时,擢监察御史,巡按广东。如今丁魁楚被抄家杀头,但王化澄忠于朝廷,与丁魁楚立场并不相同,且头脑灵活,为官数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朝中多位大员交好,独善其身,显得十分的精明。
王化澄策马在官道中间站定,大声宣道:
“各位乡亲不必惊慌,清兵南侵,海内陆沉,大家都受苦了!”
“各位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见各位受苦,桂王殿下体恤下民,心急如焚,特令我等在此急速建造粥棚,以赈饥民!”
见官兵不是来驱赶大家,众人终于放下心来。
听说桂王体恤,心中都是一暖……
听见有食物,都大声欢呼起来。
“粥棚会设在前面营地当中,大家人人有份,不要拥挤,不得争抢,体恤老幼,”
“不过……”
众人听见“不过”,心下一凉。
“大家都大明子民,为免奸细混入,必须登记在册,才有粥吃,在入营处,只要是我大明的良好子民,不必犹豫,只须排队登记,便可营等候!”
此时营门处已立起长案,几名文士把纸笔摆开,开始登记。
营中已经支起大锅,开始烧火煮粥,阵阵香气传出,众人已饿了多日,沿途草根树皮都已挖出来吃了,哪里受得了,都向营门处涌去。
王化澄立马官道,细细观察,见饥民虽然饿得快死了,却仍听从安排,排队登记,轶序井然,心下不禁暗叹:
“桂王果然好手段。”
原来陈兵官道,扎营造饭,正是朱阆的策划。
朱阆深知人性的弱点,昨日讨论赈灾时,大家都认为只要沿路建粥棚,向饥民施粥就行了。
朱阆却深知维持轶序的重要性,所以先派兵控制官道,再将粥棚建于营盘之中,登记身份方可进入,正是现代人赈灾及慈善的作法。
而且登记身份,除了可以过滤掉清人和朱聿鐭派来的细作,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却暂时未和大臣们说明。
此时营地中已进入了大量饥民,开始领到口粮,大口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