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决断,就表示各种扯皮。
首先是朝廷同不同意张楷的这个提议,这是重点,也是根本。此事当然要看朱祁镇的最终意见,但在此之前,先要经过兵部。若是连兵部这道坎儿都过不去,也就更不必说以后了。
若是兵部同意了,自然会呈给朱祁镇,然后朱祁镇会着急内阁商议,此时,内阁的意见就非常重要了,此时的内阁除了李贤之外,其余几人资历尚浅,在内阁中基本没什么话语权,朱祁镇找人商议朝政,一般都找李贤、石亨等人。
李贤代表了朝臣的意见,而石亨嘛,他和袁彬、曹吉祥代表的是朱祁镇的“自己人”,袁彬精明,从来不在政事上发表意见,也就是朱祁镇逼得急了,他才会说几句,但基本上也是泛泛而谈,老好人一个。
曹吉祥是秉笔太监,而秉笔太监一贯被称为“内相”。由于皇帝亲自批阅的奏疏越来越少,大多交给内阁与司礼监处理,内阁、司礼监权力逐渐膨胀。
而以六部尚书、阁臣为代表的高级官员自太宗朝开始更多使用密疏直达御前,这使得皇帝更加懒于批阅言辞空洞的常规奏章,再加上厂卫等特有的特务机构为皇帝提供了大量的私人奏报,常规奏章的处理几乎都送不到皇帝那里,虽然不至于闭目塞听,但对于民生、民事的了解,还是有诸多缺乏的。
扯远了,扯回来。这次张楷上奏本,提议设置三边总制一员,对于朝廷而言,这是一块大蛋糕,但,仅仅是“知兵事”一条,就把几乎所有的文官拒之门外了,朝中的文官中,又一个算一个,有几个真正知兵的?
战事可不能儿戏,关乎将士的生命,一个应对不当,就会导致无辜将士的丧命,所以,“知兵事”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先得看兵部的意见,兵部同意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所以说,兵部是道坎儿,张楷估计,兵部一般不会同意的,三边总制牵扯的事情有点大,全名应该叫做“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军权、民权并重,一旦成功设置,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延绥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宁、延绥、固原(即陕西总兵)的四总兵。
威权不可谓不重!也就朝中的六部堂官,估计才能压服这些人,换了个稍弱一点的去,怕是都难以成事。虽然张楷奏章中提了武官一嘴,但武臣任此职,想都不用想,文官肯定会炸锅的。
只能从文官中选人,那真是极难找到合适的人,正如前文所讲,此时的文官,有几个知兵的?
一旦真的要设立三边总制的话,方方面面也都需要顾及到,否则衙门设定了,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主事人根本压不住,届时乱作一团,算谁的?
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张楷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么一块“骨头”来,一来是未雨绸缪,三边总制终究还是有设置的必要的,此时不过是时机还未曾成熟罢了。
此时宁夏、甘肃、延绥再加上驻守固原的陕西镇,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北虏南下,极容易被各个击破,去岁,宁夏右参将种兴阵亡,前年,驻守神木都指挥李懋阵亡,所以说,边镇怎么可能太平了,而北虏又极为擅长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等手段,若是各自为战,很容易掉进北虏的圈套中去,损兵折将。
而三边总制的设置,则可以极大的减弱这种因各自为政而产生的疏漏,而且可以统一布局,让陕西的边防更加严密。
当然,也不是没有坏处,因为边境辽远,绵延数千里,应对上恐怕就没有各总兵各自为政的时候来的及时。若是不管什么事情,都等着总制裁决,什么样的战机也都延误了。
所以说也不是没有缺点,其实主要还是看这个总制的人选情况,能否服众,能否当机立断,面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若有合适的,倒也不是不可以。
此议若成,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这四处的巡抚了,本来他们是本镇的天花板,大事小情,无论军政都绕不过他们去。
其次便是藩司,藩司本就没剩多少实权。由于三司分权的情况,藩司这一地方长官对于地方资源的运用能力其实十分有限,因此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他的应急处理能力也存在极大问题。
于是,巡抚出现了,和藩司不同,巡抚除了有行政权力之外,也有一定的兵权,这也让其实际权力和影响力高于藩司,虽然两者的品级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巡抚尚且如此了,大大削弱了藩司的权力,再来一个三边总制,藩司直接就成了跑腿的了,半点实权都剩不下了,老老实实的当个受气包吧。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铺垫,算是张楷放出去的烟雾弹,他的最终目的是让张璟离开延绥这个是非之地,当然,得等到边墙修筑完成之后,修筑边墙这个大功,是绝对不能轻易让出去的。
这期间,张楷料定,朝中肯定会为自己这封奏章吵翻天的,这么大一块蛋糕,谁都想吃到嘴里,这个时候就看各自的实力,能不能抢到这块蛋糕了。等朝臣从乍见这块分量巨大的蛋糕的兴奋情绪中冷静下来后,便会分化的。
不外乎是支持和反对两方阵营。依张楷的估计,以王骥、石亨为首的武臣是绝对支持这一提议的,无他,因为奏章上提到了,“推选文武大臣一员充总制”,文武都可以嘛,你们文官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我们武臣有啊,这就是他们支持的原因。
至于反对的,当然就是以李贤为首的文臣了,正如上文所说,他们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既然没合适的人往上推,那就干脆反对,大家一拍两散,谁都别惦记。至于是不是因公而发,那就无所谓了,反正是对我们文臣没好处的事情,至于对国家有好处,对不住,我们不管这个。
这是很多文臣的心理活动,不要觉得夸张,此时的文武官员,除了少数几人,谁不是满肚子的小九九?投个反对票而已,简直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