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里,开宗明义的阐述了,臣下事君如父的孝道,特别说明了,君父的登基大典,臣下必须亲自来参加的重要意义。
诏书由孔昆执笔,写的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令李中易很满意。
“嘿嘿,派人发去南唐吧。”李中易命人用了玺之后,将诏书交回给内阁,通过急脚递发去南唐。
南唐的后主李煜,肯定不敢亲自来开封献礼,这是人尽皆知的现实。
不过,李中易等的就是李煜不敢来。人臣对君父大不敬,嘿嘿,恰好是派大军讨伐之的最佳借口。
说白了,李中易要的就是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而已,李煜来或不来,强汉朝的大军都会南下。
总参议司那边,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拟定进攻西蜀和北汉的作战方略。
按照李中易的构想,先北后西,最后再南下,才是统一的最佳顺序。
毕竟,北汉只剩下了十三州的地盘,然而,晋阳那边却是契丹人唯一可以南下的缺口。
不管从哪个方向展开统一战争,都必须优先考虑堵死契丹人南下的缺口。
上次北伐,李家军虽然拿回了幽云十六州。然而,契丹人只是失了地而已,其总兵力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
耶律休哥显然也看懂了李中易的战略,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往晋阳方向增援了几万铁骑。
李中易领兵作战,或是派将出征,有个鲜明的特点:就地取财、取粮。
所谓就地取财或取粮,不过是文雅的说法罢了,一言以蔽之:夺敌之民财,富我军之补给!
所以,这么多次的战争打下来,李家军非但没被后勤拖垮,反而越打越发财。
上次北伐,顺势端掉了大名府符家的老巢,单单是粮食就收获了几百万石之多。
另外,偷取了幽州之后,李家军的收获,更是大得惊人。
有了丰厚的家底之后,李中易哪怕马上出兵征讨北汉,也不需要从中原筹集粮草了。
李中易当家作主之后,颁布的限田令和广税令,等于是两把利刃,横插进了土豪和权贵们的心坎上。
限田,是均贫富的基础。广税的本质依然是均富,即:士绅和草民们皆须纳税!
大明朝快亡的时候,崇桢帝想找大臣们借钱,结果,借到手的钱,足以把人羞愧死!
等到闯贼打进了北京城中,却从大臣之家,拷掠出了几千万两银子,何其讽刺?
夺人财路,比杀人父母更可恨十倍!
说白了,如果不是李中易精明过人,捏着的刀把子又其硬无比,整个强汉朝早就是遍地烽火的揭竿而起了。
北部的挖潜,毕竟是有限的,最合适的捞取财富和粮食的手段,一向是对外发动殖民战争。
天朝东北部的高丽国,所处的纬度过高,粮食的收获也就是一年一季成熟罢了。和高丽国大致相仿,倭国的粮食也是一年一熟。
在所有人都不太熟悉的南方的南方,李中易却知道有着广阔的一年三熟,甚至是四熟的粮食产地,比如说,安南、寮国、暹国、罗斛国、真腊国等国。
另外,穿习惯了棉花制品的李中易,也只有他才明白,在海南岛那块宝地上,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纺棉的技术。
随着统一战争的脚步日益临近,李中易为了缓和与士绅阶层的矛盾,通过黄景胜出面,借着登基大典的名义,广邀国内的豪商大贾,以及名门世家,请他们齐聚于开封城,共商海外贸易的大计。
海外贸易,其实早有模版可以借鉴,即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模式。
大家公平参股,所获的收益,严格按照股分进行分红,童叟无欺!
当然了,当自由贸易受到了外国政府的阻挠之后,组织讨伐军出海作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按照李中易的殖民观,自然是先文后武,即先利用本国的优势项目,比如说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海路和东南亚的诸国进行贸易。
可是,一旦强汉朝的贸易顺差过大之后,肯定会和当地的权贵们,产生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当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深到不可化解之时,自然就要考虑武力征服的问题了!
PS:月票数不够558张,司空还是加更了,都是月底了,留月票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