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不由暗暗点头,皇帝没有白白宠信刘金山,这位未来的首相果然是老成谋国的朝廷柱石。
薛太后就很有些生气了,刘金山竟然如此猜疑她的宝哥儿,究竟是何居心?
但是,李云潇、李延清和左子光的迟迟不表态,也让薛太后看出了军警特三方的犹豫不决。
皇帝在的时候,政务依靠的是内阁四相,只是折从阮病殁了。
军方的态度,尤其是重兵在握的李云潇的态度,薛太后不能不充分考虑到。毕竟,李云潇若是不支持,一切都是浮云。
“潇松,你怎么看?”薛太后故意点了李云潇的名儿,想听听他的看法。
毕竟,李云潇曾任老李家的大总管,和薛太后熟得不能再熟了,唤他的表字也说得过去。
“回太后娘娘,臣乃皇上家臣,不敢预闻外朝之事也。”李云潇推得一干二净,显然是在等薛太后先表态了之后,再挑明立场。
李云潇啥也没有说,但是,薛太后已经听懂了,她的宝哥儿不分封出京,军方就会一直持保留态度。
其实局面很清晰的。皇长子今年虚十五岁,皇帝的亲弟弟宝哥儿,也是虚十五岁。
若论对皇帝这一脉威胁最大的,不是旁人,正是皇帝的嫡亲弟弟宝哥儿李中远。
至于,皇帝的另一个异母弟弟李中昊,嘿嘿,不管是内阁诸相,还是军警特的三个,都采取了无视的态度,把他当作了空气。
刘金山故意把两个皇叔,摆到了一块儿,目的不过是将薛太后一军,让她无从反驳罢了。
孔坤的脑子转得极快,他已经想到了,两个皇弟分封出京之后,六个皇子之中选谁继承大统,才是真正的摊牌之时吧?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先赶走了皇弟再说吧。
作为阁臣,孔坤对李中易还是很感恩的。在皇弟和皇子之间,他肯定站在皇子这一边。
只是,选哪个皇子出来监国,孔坤就有自己的想法了。
皇长子,一向为薛太后所喜爱,最有希望被太后娘娘推为监国。
李琼,不需要问,肯定是想皇六子监国。
刘金山的态度不明,孔坤也仔细琢磨过,只怕是希望国赖长君吧?
薛太后也没有料到,皇帝儿子刚刚失踪,内阁诸相和军警特的重臣们,就敢逼她把亲儿子宝哥儿分封出去。
说句心里话,薛太后从未打算让宝哥儿染指大位。然而,重臣们不信,如之奈何?
以前,薛太后不过是老李家的侍妾罢了。亲儿子当了皇帝,她才晋为母后皇太后。
李中易在的时候,薛太后从未插手过政务和军务。现在,重臣们的集体施压,令她觉得疲惫不堪。
值此社稷有难之时,薛太后心里也明白,没有殿内重臣们的鼎力支持,老李家的天下说翻就翻了,哪里还有什么未来?
“好吧,传我懿旨,李中远授成都开国侯,食邑万户,十日后动身赴成都。李中昊授灵州开国子,食邑百户,即日启程。”薛太后的一席话,立时堵住了重臣们的嘴巴。
尽管薛太后的懿旨,极为偏袒李中远,而薄待李中昊。但是,重臣们均无异议。
李中昊参与谋反的旧帐,都还没有彻底清算呢,他算个什么东西?当初,皇帝没宰了他,已经是看在太上皇的面子上了。
至于,李中远被封为成都侯,大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当今李氏皇族起家于成都,薛太后格外的偏疼幺儿一些,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总之,只要两个皇弟离开了京城,就再也不可能威胁到皇子们的地位,这就足够了。
至于,薛太后垂帘之后,哪位皇子出来监国,那就要另外争论了。
不过,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薛太后的反击,很快降临。
“本宫不太熟悉政务军务,为免耽误了国事,吾意,政事堂和内阁合署议政,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薛太后的想法很简单,不能任由你们这些人的摆布,必须要把政事堂重新拉进来,以制衡重臣们的权力。
李中易在的时候,完全撇开了政事堂,以内阁为抓手,牢牢的掌握了政务大权。
薛太后远远没李中易那么的强势,她也担心被重臣们给坑了,有这种顾虑也是人之常情。
既然薛太后想分内阁诸相之权,李琼等三相,就必须有个态度了。
李延清和左子光、李云潇,彼此对视了一眼,尽管只是无声的眼神交流,他们很快就看懂了彼此的心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装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