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们纷纷朝皇宫那边聚集的时候,无论是左子光,还是李延清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但是,令人感到诡异的是,缇骑司和警政寺的人马,都只是默默的监视着文臣们的一举一动,却没有任何动粗的行为。
几百名官员,一起跪到了皇宫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皇宫门前的御道即使再宽,这么多官员的仪仗、车马和随从,也不可能同时到达。
但是,左子光和李延清偏偏没有出手阻拦,只是派人将参与的官员,一一记下名字罢了。
都察院里,左都御史王大虎,正襟危坐于中堂。
本朝建立之后,皇帝虽然没有废除御史台,但是,俗称乌台的御史台,早已是名存实亡了。
已经没有了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的御史台,还能够叫作是御史台么?
如今的朝堂之上,监察百官的大权,尽皆握于王大虎之手。
实际上,御史们都不大瞧得起没啥文化的王大虎。无奈何,谁叫王大虎运气好,是皇帝的结拜二哥呢?
选择大于才能,王大虎在合适的时候,帮了皇帝一把,换取了荣华富贵的经典传奇,早就被世人传为了佳话。
和王大虎相处的时间一久,御史们就都知道了,他写弹劾奏章,都是另有他人代笔的,他只管递进宫里也就是了。
“诸位,百官围攻太后,该当如何?”王大虎没有马上下令弹劾逼宫的官员们,而是想摸清楚,他手底下的人,有没有同情文官的人。
中堂内,陷入到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在这个节骨眼上,谁敢站出来说话,谁就是傻缺。
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王大虎也没客气,挨个点名,逼着手下的御史们亲自表态。
“孙中成,你怎么看?”
这个左副都御史,被王大虎第一个点名。
“下官,下官,下官以为,国家之事,无不可言者。”孙中成犹豫再三,终究还是站到了王大虎的对立面上。
“好,很好,刘五东,你呢?”王大虎也没多说废话,直接点了第二副手,右副都御史的名儿。
“下官以为,百官逼宫,迹近谋反,应该严劾。”刘五东是王大虎提拔起来的人,在这种只看立场的时候,他自然要站在王大虎这一边。
随着王大虎的一一点名,都察院的御史们也跟着一分为二。最终的结果,竟然是支持王大虎的御史,成了少数。
立场既然分明了,王大虎也懒得废话了,领着支持他的少数御史,出门赶赴皇宫门外。
类似的站队场景,几乎在所有朝廷的部门,迅速的展开。
眨个眼的工夫,官员们分成了两派,大汉的朝堂之上,立时陷入到了瘫痪的状态之下。
宫里的崇政殿内,有人逼宫。宫门外,跪了几百名官员,也还是在逼宫。
薛太后毕竟是女流之辈,她哪里见识过这种场景,心里马上就慌乱不堪。
刘冲见薛太后慌了神,久久不敢说话,不由微微一笑,谁说文臣无刀,就办不成大事?
武将谋反,靠的是兵强马壮。
文臣逼宫,靠的是人多势众。
薛太后毕竟是个此前从未执政过的女人,她难道还能把这过千的官员们,一口气都给贬了,或是杀了?
说句心里话,若是李中易高坐于龙椅之上,就算是借刘冲八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掺合这么大的逼宫之事。
然而,李中易失踪已久。若是,文臣们及时的拥立了监国的皇子做皇帝,哪怕是李中易死里逃生的回来了,要么父子相残群臣看戏,要么是只能去当太上皇,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李云潇的手里掌握着重兵,可是,薛太后敢下旨杀了这么多文臣么?
成败在此一举!
而且,成功的机会并不小。
据刘冲的暗中观察,薛太后并不是贪恋权势的女人,此前也一直在皇宫里安享富贵的生活,从未插手过朝廷军政大事。
刘冲料定,就算是内阁三相再能干,也不敢提议把大家都杀了。
君是君,臣是臣。内阁的相公,也都是有家族,有子孙的。今日你主张杀了这么多人,来日,别人杀你全家,就别抱怨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大家都是老狐狸,谁敢不顾忌子孙的后福,以及家族的存亡?
刘冲所料不错,包括李琼在内,内阁的三位相公们,都犹豫了。
出了这么大事,谁敢提议杀人,或者是贬人,不管成或不成,在士林或是史书里的名声,肯定是臭透了。
崇政殿内一直僵持不下,薛太后既没决心杀人,也不肯让李中易受委屈了,索性闭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