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好一个薛公子……
李禅静静听着,面上表情不变,心中却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个薛岳出身市籍,看起来玩世不恭,不想办起事儿来倒是雷厉风行,很有些魄力。这几本册子他粗略翻了一下,云黛写得好还在其次,短短十余日,就能付梓印刷,散发的满城皆是,还多方联系城内外的佛寺道观,把这篇东西搬上俗讲的讲台,这其中所需的财力、人脉难以估量,这个薛岳自身的能力恐怕也绝非泛泛。
起先李禅拿到的是第九册,看到册子上写云非墨的大名,以为是托名之作,自来这种神鬼仙怪、荒诞不经的东西托名先贤明哲的事情屡见不鲜,云黛这段时间因为双王俱保风头正劲,有人把脑筋动到他头上也不足为奇。可等李禅翻开看了几页,凭着这几日对云黛文风的了解,他一下就确定这必是云黛所写。连忙命郑楚将剩余的几册搜罗来一看究竟。
这东西搜罗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薛岳就算财力再雄厚,也得一册一册的印出来,加上之前校阅排版的时间,短短几日间也就只印出了几百册。印量有限,加上流传多日,要找完整的一套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亏得这东西除了头几册借着云非墨双王俱保的名头,拿得人多些,后面发现真的只是传奇话本,看的人少了,所以坊间还有流传。其实这也难怪,即使这话本是关于实际发生的成德之事,但洛阳城中的举子和百姓如何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的成德发生的事情?
举子们觉得:这云非墨顶着双王俱保偌大的名头下,文章功力不过了了,而且圣人门徒不思道德文章,却花心思来写这种野史实在是自贬身价!莫说帮他摇旗呐喊了,就连看一眼都是污了耳目。何况成德之事事关朝廷战和大事,岂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议论的?要是万一犯了忌讳岂不得不偿失?举子们十年寒窗,为的都是日后考取功名能高居庙堂,要是为了这件事说错一句话,断了仕途岂不是天大的冤枉?
至于寻常百姓便是对这事情有些兴趣的,又不认识这许多文字,这些册子后来倒是商贩走卒拿得更多些:他们也不是拿来读,这册子虽说是免费发放,可薛岳印制的极下血本,用的纸张都是上好的雁皮纸, 拿来当做包装纸最合适不过。
随着西北捷报传来,洛阳城中的风气也为之一振。大家如痴如狂的讨论西北大捷之余,猛然间想起西北大捷的最大功臣都跟成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子和云霁,一个是云麟的女婿,一个是云麟的儿子!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反倒家族覆灭,这不是岂有此理么?
理所当然的,成德之事立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满城之人瞬间就为云家叫起屈来,之前无人问津的《永昌奇案》立刻变得炙手可热,识文断字的自然要买来读,便是那些不识字的市民百姓,也都以了解成德之事为荣。这样突如其来的需求弄得薛岳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加印,短短两天的时间里,这九本册子被炒到了一贯钱一册的天价,就这样还一册难求。
好在李禅看到得早,但即便如此郑楚也是在坊间寻摸了好一阵子,这才花巨资买回了全本,顺便还带回来了一个消息,这《永昌奇案》不仅被刊印成册,现在洛阳城里有名的说书先生全都在讲《永昌奇案》。郑楚特地问了几个说书先生,他们都说是一个姓薛的公子出钱让他们讲的,言语之间那都是极为感动。说是几日前这薛公子就出钱把他们请到一处,请人详详细细讲了《永昌奇案》全本,说书的就是靠着传奇故事讨生活,他们本就看着新发的《永昌奇案》眼热,只是说书先生中识文断字的太少了,现在有人愿意出钱还愿意提供最新鲜的故事,大家都是千百个愿意。这边学完没几天,那边太子大捷,来听《永昌奇案》的人更是平日数倍之多,为了自己的营生,说书先生们哪有不尽心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