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三连下可怎么办……
王介点了点头:“今天的考试结果我来之前刚刚看过,今次的恩科举子确实不错,很有几个人才。”
李禅接话道:“正是。不知老师可曾留意一个叫云非墨的?老师以为如何?”
“唔,他经义交了白卷,没办法判断究竟是不会还是不愿写。不过听崔衍夸赞他书法极好,有玄素遗风,你也知道崔衍这个人向来是眼高于顶的,他能许以书法极佳,那应该是真的不错。”王介哈哈一笑,露出嘴里的三颗金牙,年深日久金牙的光泽黯淡了不少,看着也没有一开始镶上那样闪耀,倒不显突兀了,“至于下午的诗赋策论,倒还有点样子,但也仅只如此……考虑到他年方十六,未来也许真有成就,但是眼下还差得远。”
“学生也是这个意思,”李禅点点头,“这个云非墨虽然才学不算出众,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做了一些事情,眼下他乃是朝廷应对成德之事的关键人物,他也因此成为陛下所看重的人。”
“你说的是《永昌奇案》吧?”王介点点头,“这东西我粗略看过,确实写的不差,文笔生华引人入胜还则罢了,关键是执笔公正,倒似有班马之志的样子,很是难得。”
“老师说的是。正因为云非墨跟永昌奇案有这样大的干系,他的才学和身份也就隐隐与永昌奇案挂上了钩,倘若他最终名不副实,对于永昌奇案的真实性也会有伤害,最终恐怕会影响朝廷在成德的大计。恰好礼部蔡尚书对云非墨的才学颇有微词,父皇看出这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次才会特旨召二十余名举子入国子学,实则就是为了让他在国子学证明自己的才学,好堵住悠悠之口。”
李禅娓娓道来,尽可能说的简单明晰,不带个人色彩:“当日陛下与蔡尚书说道,云非墨入国子学参加考试,若恩科之前能得一个上等,自然名实相副,若是一直没有上等甚至被国子学扫地出门,那就是才不足以担当,还是让他好生回去读书。但是此人事关重大,还请老师能够关照一二。”
王介哈哈一乐:“你这是要拿陛下和朝廷的大计来压我啊?好的不学,尽跟裴济学这些阴谋诡计的东西,”他眉头微蹙,“我早就跟你说过,王化当以正道取,岂能以旁门得之?学问之事,全靠用心累计,一点做不得假,国子学是大夏精英荟萃之地,岂能说因为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就坏了规矩?不管他的名声跟什么朝廷大计挂钩,只要我在国子监一日,就没有他所谓‘关照’一说!要是水平不济,我也绝不会给他一个上,更别说若是连考三个下,到时候自然也绝不容情,该退学便退学。”
“老师的脾气我一直知晓,一去晋阳三年,如今回来第一次拜见老师,却是来关说这件事情,老师可知是为何吗?”李禅碰了一个硬钉子,也不生气,他知道王介一辈子清冷孤傲惯了,要不是他对自己还算青眼有加,根本不会听自己说这么久,早就被他轰出去了。
王介看了李禅片刻,李禅明澈的目光让他想起十余年前在集贤殿教他读书的情景,李禅是皇子,更是难得一见的读书天才,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不在话下,圣人道理、古籍经义也常有惊人见解,王介一生门人无数,但是像李禅这般不世出的奇才也是平生仅见。
王介不是一个正统的“官员”,但熟读经史。他自然明白李禅作为皇子,距离权力的中心太近了,才华越高,反而越容易滑进朝堂的漩涡之中,所以王介一直都想要劝李禅全心向学,远离朝堂,做一个开宗立派的学宗,名垂后世。这岂不是比去争权夺利好的多么?
可惜事不遂人愿,裴济后来对李禅悉心教导,使得李禅与学问一道渐行渐远,王介本就对裴济心存芥蒂,因为此事,更是对裴济深恶痛绝,常言他让大夏失去了一个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家,以至于十余年来竟与裴济断绝了往来。
此刻看着李禅的目光王介有些疑惑:“难不成除了刚才的原因,还有别的缘故?”
李禅行礼:“学生请老师为天下惜才。”
“惜才?”王介愣了一下,“一个连大学都默写不出的人,说是天下大才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了吧?”
李禅点点头:“若此人其实没读过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