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为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产品,也同样曾被欧洲所仿造。
远在唐代时,中国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
17世纪时,中国瓷器已在欧洲占有广大的市场。
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
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随着“中国热”的流行,大量中国瓷器输入欧洲。
据估计,仅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就达到6000万件以上。
尽管有如此大量的中国瓷器输入欧洲,但其身价仍非常昂贵。
于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了抓住致富良机,欧洲各国开始争相仿造乃至伪造中国瓷器。
虽然在15世纪后,中国的一些制瓷技艺就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但他们的生产水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模仿中国的痕迹非常明显。
为了进一步提高欧洲瓷器的竞争力,整个18世纪,欧洲都一直在苦苦寻求中国瓷器的制作秘诀。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
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经过一番周折,法国终于在18世纪中叶,成功烧造出了真正的硬质瓷器。
随后,英国、瑞典、荷兰都在模仿中国制瓷技法方面获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欧洲各国开始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拳头产品如青花、德化瓷等。
青花瓷一直是中国出口欧洲瓷器的大宗,受到上流社会的高度青睐。
在掌握了中国瓷器基本技艺后,欧洲各国就开始极力仿造名贵的青花瓷。
在法国、荷兰等国仿造的基础上,德国王室的瓷窑———迈森国家瓷厂率先于1770至1780年间烧制成功。
作为一种仿制品,他们生产的瓷器处处模仿中国风格,其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欧洲市场对此类瓷器的需求极强,许多瓷厂纷纷在仓促间建立起来。
不过由于它们都无力开发自己的产品,于是又对迈森瓷厂等商家进行仿造。
尽管在质地上有独到之处,但欧洲瓷厂所生产的仿品仍无法与景德镇瓷器相比,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
无独有偶,在美国独立后不久,一位名叫乔治·莫里斯的商人,也曾在费城南部建立了一座生产仿中国式的青花瓷厂。
中国瓷器家族中的德化瓷,在欧洲也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称为“中国白”。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的生产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众多瓷厂,都曾试图进行仿造。
但它们所生产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质地、光泽等方面几乎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比。
一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的高潮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但始终未能达到中国外销瓷的质量。
只是到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大量倾销机制瓷器,才使中国瓷器的发展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