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所有的认知,都是有可能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的。
在南F结束种族G离制度、实现普遍“民主”的今天。
人口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南F白人,开始有接受混血阿非利卡人,棕色阿非利卡人群体的趋势。
问题是长期受其歧视,甚至被称为“杂种”的后者,未必愿意领这个情。
对于处在东印渡群岛开拓期的荷兰商人来说,同当时那些定居南F的荷兰农民一样,还没有用“混血”来解决人口问题的想法。
单纯就建立统治,或者维护利益的需要来说,而不要有“再造荷兰”的想法。
人口短板很大程度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
也就是说,荷兰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提供足够维持殖民统治的武器和物资。
但还是需要有足够的人口,来提升自己的武力值。
在这个问题上,解决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渡。
利用印渡复杂M族结构而挑选出来,按英军模式训练、组织起来的印渡军队,由英国军官团统领。
是大英帝国维护南亚统治,乃至向外扩张的重要助手。
以至于后世的中国人会发现,在当年“八G联军”的合影中,还有一个包裹头巾的第9方代表存在。
身为商人的荷兰人,更倾向于用“雇佣军”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一如当年纵横地中海的商业国家迦太基、威尼斯那样。
被荷兰人选中雇佣对象,是一支来自于南苏拉威西地区的马来人部族——布吉人。
又叫武吉斯人、或者布吉斯人。
在地理分割严重、部族林立的苏拉威西岛,布吉人算是比较大的族群,后世的人口约为350万人。
不过鉴于苏拉威西岛的地形和地理条件,布吉人在岛上建立一个强大政权的机会并不大。
即使在南苏拉威西地区,布吉人也还面临位置更好的“望加锡人”的竞争。
后者控制了岛屿最南端的“望加锡港”。
并因为处在M六甲海峡、大巽他群岛与香料群岛航线的中端,且与南北向的望加锡海峡相交而获益匪浅。
最先在苏拉威西岛上建立了“苏丹国”的,便是望加锡人。
貌似有航路之利,但身位又不是最好的布吉人,选择了另一份有前途的传统职业——海盗。
在南洋诸民族中,布吉人以善于海上冒险及“经商”而着称。
只不过布吉人的“海商”之路,武力成份要显着的多。
立足于爪哇岛的荷兰人,在向望加锡地区扩张势力时,认识到了布吉人的潜力。
后来双方还通力合作,控制了望加锡港这个重要的贸易中枢(公元1667年)。
布吉人的海商盗事业,与荷兰人的贸易版图,都不会局限于望加锡。
在控制M六甲之后,作为第三方合作者。
布吉人也被荷兰人引入了马来亚地区,以为自身的安全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