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开始尝试进入日倭国,是在16世纪40年代。
在此之前,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我朝D南沿海,获得一个稳定的贸易据点,而这个点就是大家熟知的澳M。
虽然倭国的国力以及贸易潜力,完全没有办法和我朝相比,但倭国有一样产品,却是人人都喜欢的,那就是“白银”。
大家受小说和相关戏曲影响,很多人会误以为,“银两”和“银票”通行于各朝各代。
实际上在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铜”和“铜钱”,才是各朝各代最主要的硬通货。
白银是在我朝中后期,才成为代币舞台的主角,至于“银票”出现的时间,山西的票号已经在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银票”,是指我们在戏曲小说里看到的那种。
由私营钱庄发行,能够在其下属各分号兑现白银的凭证。
如果一定要把“银票”的概念,扩张到由官方发行的,可以兑换铜币的纸质凭证概念。
那么这个时间,则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
铜币在天朝能够流行那么长时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重农轻商的Z央之国,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
包括Z央政权所征服的税赋,民众大多数也是以实物和劳役的形式上缴。
这导致铜币这种看起来价值不高的货币,长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二是铜本身还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
比如在某些历史时期,由于铜钱的面值低于铜的价格,甚至会出现民间熔铸铜钱,铸造铜器的现象。
历史上还出现过,中原王朝限制金属出口草原之时,游牧民族用贸易所得来之铜币,铸造武器的情况。
葡萄牙人之所以要开拓倭国市场,本质还是和与我朝的贸易有关。
我朝出产的那些垄断性商品,如:瓷器、茶叶、生丝,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需求量。
对于已经进入文明期,能消费起这些奢侈品的倭国来说,同样渴望得到天朝的产品。
然而在我朝,倭国却是我们重点的“海禁”对象。
受外交关系影响而时断时有的“朝贡”贸易,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倭国方面的需求。
甚至在1567年的“隆庆开关”之后,对倭国的私人贸易,仍然处于被官方封锁之列。
我朝商船一旦被发现前往倭国,依旧会被以“通倭”论处。
特殊的地缘Z治关系,促使我朝决心对倭国,继续进行经济封锁。
简单来说,身为天朝附庸的朝X,是Z央之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屏障,同时也是倭国觊觎大陆的跳板。
出于保护朝X的考虑,我朝Z府并不希望,倭国通过与天朝的贸易增强实力。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朝Z府,没有意识到“海禁”,是造成倭乱的根源。
包括知道所谓“倭寇”的核心,实际是因海禁政策,而利益受损的天朝走私商人。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点,我朝Z府才希望透过开放对外贸易,让东南沿海商人寻得生路的办法,将这股核心力量剥离出倭寇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