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顾虑之下,倭国即使有能力登陆大员岛,也不会冒引发天朝政府警觉的风险。
臣服L球,可以被看作是倭国在西征朝X失败后,在南线所得到的一种补偿。
当然,如果有能力的话,倭国肯定是想鱼和熊掌兼得的。
公元1879年,通过M治维新崛起为帝国的倭国,终于在法律上正式吞并L球,将之变成了后世的倭国“冲S县”。
16年后,在甲W战争中获胜的倭国。
又通过《M关条约》,从清王朝手中,得到了大员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澎H列岛。
有趣的是,倭国使者出现在大员岛的消息,一度让身在吕S岛的西班牙人,产生了恐慌。
在西班牙将吕S岛,打造为自己的亚洲贸易基地后,西班牙商船,作为倭国“南蛮贸易”的一部分,同样被获准前往平H贸易。
这使得身处M尼拉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第一时间收到了倭国遣使南下的消息。
基于大员岛与吕S岛的距离,西班牙人产生了,是不是要抢在倭国之前,抢滩大员的想法。
包括派出了先遣船,北上大员探查情况,后被风暴吹了回来。
只不过,随着倭国方面的放弃,西班牙方面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F律宾的经营上。
在倭、西两国,将大员岛,纳入Z治视线的16世纪初,与大员岛地理关系,更为紧密Z央之国,似乎没有理由缺席。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只不过在Z央政权无意于海外扩张,且必须优先应对北方压力的情况下。
先行代表Z央之国,向大员岛渗透的,是来自D南沿海的民间力量。
事实上,在东亚海上贸易,大部为天朝海商所控制的情况下,大员岛能够进入倭国的Z治视线,信息很有可能便是,源自于与之交好的天朝商人。
在17世纪,参与亚洲贸易权争夺的三个欧洲国家之中,荷兰人是最晚到来的参与者。
葡萄牙人苦心经营的澳M,仍然是荷兰人夺取东亚基地的首选。
就在四年前,也就是1622年,荷兰舰队又一次针对澳M,发动了军事进攻。
这次,我把它称之为“葡荷澳M战役”的海战,双方在澳M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战役。
荷兰方面,总计准备了12条船和1000余士兵,未能取胜的荷兰人方面损失将近300人,包括战死、受伤和被俘。
在大航海时代的海战中,这样的损失是相当大的。
攻取澳M,只是荷兰人的A计划,他们的B计划,仍然是18年前未能通过谈判,染指的澎H列岛。
换句话说,在西班牙据有吕S岛,葡萄牙人固守澳M的情况下,西班牙人是铁了心,要在这片枢纽海域,拿下一个支点。
由于我朝并没有在澎H常备驻军,准备充分的荷兰人,虽然遇到当地民众的抵抗。
但还是得以在澎H岛西端的“F柜半岛”登陆,并建立据点,F柜尾荷兰城堡。
很显然,已经将澎H列岛,上升至D南海防重心的我朝,是不会坐视其它势力染指澎H的。
福J地方Z府,也无法承担,将已经纳入Z央之国X政区划的澎H,拱手让于外夷的责任,至于大员岛上的土官,则无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