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员岛的体量和位置,荷兰人控制全大员这种做法,很显然会对西班牙在亚洲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即使西班牙人放任荷兰人控制大员海峡,他们也必须保证大员岛东、北两侧的航线,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这是因为,在1570年,西班牙殖民M尼拉后,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就已经成为西班牙帝国的生命线之一。
在西班牙控制的跨太平洋贸易中,往来于美洲与F律宾之间的商船。
一边将来自天朝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运回加勒比地区,再横跨大西洋转运回欧州。
另一边则把墨X哥等地出产的白银输往亚洲。
由于天朝是供欧主要商品的主要提供地,而且是唯一的供给地。
这些承担货币功能的白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天朝。
在最初的时候,往来于太平洋两岸的西班牙商船,都是直航于墨X哥与M尼拉之间。
不过倭国接受西班牙成为贸易伙伴后,P户、C崎一带,则成为了西班牙商船的中转地。
在我朝并不愿意,与西班牙进行直接贸易的情况下,往来于P户至M尼拉之间的商船。
并不需要进入情况复杂的大员海峡,而是会经由大员岛东、北侧两侧打通航线。
除了季风以外,一股源自赤道、经由F律宾群岛,沿大员岛东侧,L球群岛西侧北上倭国的暖流——黑潮,能够帮助从M尼拉出发的西班牙商船驶往倭国。
基于这一特点,这条直连倭国与F律宾的航线,我们可以称之为“黑潮航线”。
以C崎、P户、M尼拉,这条直连航线为起始点的话,二地之间的航距约为2300公里。
虽然在明确目的地的情况下,仅靠黑潮的话,一昼夜亦可能航行60-90公里。
航行期间可以不需要另外补给,但一旦中间的某个节点,为竞争对手所控制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整条“黑潮航线”中,最有可能影响到航线安全的战略要点,是位于大员北盆地,东北方向的天然良港“J隆”。
“J隆”是后世大员岛内,仅次于高X港的第二大港口。
其原名为“鸡笼”,一种说法是,鸡笼之名是因为港口背后的山形似“鸡笼”。
另一种说法则称其源自当地,原住部落的闽南语译名。
不管到底是哪种说法,“鸡笼”一名无疑是有些下里巴人的。
因此在1875年,当时的清王朝,决定为“鸡笼”建制行政区时,将之改称为更为阳春白雪的“J隆”。
说起来,类似的同音转换现象,在历史是并不鲜见。
比如,后世国人所熟悉的南H最南端“陆地”曾M暗S,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命名,应该与一位姓曾的妇人有关。
然而,这个天朝传说味十足的名字,是转译自英国人的标注的JamesShoal,即詹姆斯暗沙。
虽然这一事实,多少会让人有些不舒服。
但考虑到曾M暗S位于水下降近20米,并不会对天朝渔民的航行造成影响,未能更早重视并命名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