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人统治时期,大肚联盟以允许荷兰人通过为条件,维持了自己的D立地位。
即使在郑氏大员时期,其Z治D立地位亦未被动摇。
清王朝收服大员之后,经历过一系列的争斗,这个P埔族的政治代表,终于还是湮灭于历史之中。
不过,这个枢纽点的地缘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基于中大员连接南、北大员的重要位置,清王朝在大员建省之后,曾一度以台中市为行政中心。
B卦山、大肚溪一带易守难攻的地形,亦使之屡屡爆发战事,并一度被命名为“定军山”。
比如在倭国吞并大员之初,由大员本土力量,组织义军反抗的“乙M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便是发生于B卦山一带。
客观上,P埔族和大肚国,都只是在大员的地缘Z治史中,匆匆露了一面。
在这里拿出来解读,一是为了管中窥豹式的,了解一下大员原住民历史。
二是让大家对T中和中大员的地理结构、地缘位置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真正能够在大员地缘Z治史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始终是有“国家”为之背书的岛外力量。
1642年,击败西班牙王国的荷兰东印渡公司,成为了全大员岛的统治者。
看起来,能够阻止荷兰人坐实大员的,就只有来自海峡对岸的力量了。
然而此时统治Z央之国的我朝,正陷入最为危急的时刻。
在帝国的核心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所代表的农民军,正是各地攻城掠地,动摇帝国根本。
在长城以北,皇太极领导的清王朝,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
建奴的这场决定性胜利,不仅将我朝的军事力量,彻底逐出了山海关以北地区。
更标志着清王朝,接下来的目标将是逐鹿中原。
两年以后,在李自成的进逼下,皇帝在紫禁城的后山以身殉国,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我朝,正式宣告终结。
这一变故,不仅使得我朝的长城防线瞬间瓦解,吴三桂降清,更让满洲八旗在我朝终结的1644年,就得以入主燕京。
304年后的1948年,天朝的地缘Z治舞台上,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
在锦州战役获胜的D北J放军,并同样只花了数月时间,便通过“P津战役”的胜利,帮助TG成为燕京城的主人。
只不过,这一次在关内承担瓦解任务的,不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农民军,而是同属H色军队序列的其它野战军。
Z央之国在17世纪中发生的这一幕,以及300年后的地缘Z治轮回,似乎可以向我们揭示两个道理:
一是Z央之国的Z治博弈、王朝更迭,自有其地缘Z治上的规律可循。
以“地理为经,历史为纬”的地缘研究法,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掌握这些规律。
二是在荷兰人经营大员,包括击败西班牙这个竞争对手时,混乱的Z央之国应该是没有Z治力量,会去关注这块化外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