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于大员水道外侧的荷兰舰队,需要象郑C功那样的运气。
如果那真是运气的话,才能够顺利进入台江内海。
然而风水并没有轮流转,“运气”这次并没有站在荷兰人这边。
在等待水位上升的过程中,台风来临了。
在强大风浪的作用下,不仅大船难以通过狭长的大员水道,甚至连小船转运物资行动,也不得不中止。
如果说“运气”只是垂青郑C功,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对于海上谋生者来说,几乎是没有可能完全避开恶劣气象影响的。
以明郑为例,在3年前的第二次北伐行动中,就因为突遇台风,而一次性损失了8000多人。
在天朝D南沿海,台风季横跨每年的5-12月份,7、8月则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
与荷兰人这次的遭遇一样,郑军的那次重大损失,也是在台风高峰期。
当然,虽然人力控制不了气象活动,但还是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摸索,来增加成功机率。
象郑C功选择在西南季风骤起,台风季又将来未来,且同时有天文大潮的4月30日攻T,就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唯一算漏的是,西南季风并没有阻止荷兰援军的到来。
在大员水道难以通行的情况下,荷兰人并没有尝试在鹿耳门水道突破。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条水道在明郑水师的控制之下,在没有己方城堡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突破的机率只会更低。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鹿耳门航道的通行条件,并不比大员水道更好,并且荷兰人完全不熟悉鹿耳门水道的状况。
要知道,真正能够提供船只通行的水道,并不象水面看到的那样宽阔。
如果没有熟悉情况的领航员带路,强行突破几乎是死路一条。
事实上,三个多月前明郑主力战船,在鹿耳门水道的通行。
也是在事先探查清水道地形,并有三艘小船领航的情况下做到的。
而荷兰人在30多年前,能够进入台江内海并成功登陆,同样受益于,熟悉当地情况的国人领航。
由于巴达维亚处于赤道无风区的范围,长期驻守于此,并以F律宾以南,东印渡群岛为主要活动范围的荷兰增援舰队,与身处中国海域的明郑水师引比,要更缺乏应对台风的经验。
恶劣气象迫使荷兰舰队,急于找到一个避风港,以避免遭遇灭顶之灾。
在无法进入台江内海的情况下,近在咫尺的澎H列岛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虽然在攻T过程中,郑C功已经先行在澎H列岛留驻军队,但明郑军队并无法覆盖这个,由64个岛屿组成的群岛。
在其主力已经前往大员的情况下,荷兰舰队亦有信心,击败郑C功在澎H的守军。
最终驻守澎H的明郑军队,并没有尝试阻击荷兰舰队,很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荷兰人在澎H修整了三周时间,于9月初重返大员。
利用这段时间,郑C功及时调整了部署,将主力调集回了赤嵌城及台江水域,同时加固防御工事、整肃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