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将一段辉煌经历,通过垄断标签的形式,对接入自己的历史,对形成D立的国族认同,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毛里塔尼亚不是第一个这样做,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国家。
一个更为后世国人所熟悉的案例,就是尽力将自己包装成高句丽、渤海国继承者的两个国家了。
在接近塞内加尔河的毛里塔里亚沿海,葡萄亚人捕获到了第一批H人奴隶。
这些H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柏柏尔人的奴隶。
不过想要有更多的收获,葡萄牙必须真正进入H人聚落的区域。
进入西非沿海,并不代表葡萄牙接下来即将与西非土着,乃至黄金帝国爆发战争。
恰恰相反,恩里克王子为葡萄牙,制定的海外扩张之旅原则十分明确。
那就是尽量和当地土着和平相处,以期获得贸易利益。
问题在于,海上贸易之路的稳定延伸,有赖于沿线布设的贸易据点。
由于塞内加尔河下游,包括冈比亚河流域,属于马里-桑海帝国的领地。
并且沿贸易线而下的毛里塔尼亚柏柏尔人,肯定也不愿意看到葡萄牙人来抢生意。
所以葡萄牙人希望能够在这两大势力之外,先找到一块能够快速立足的土地。
1446年,葡萄牙人经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口继续向下,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登陆的地点。
这就是后世位于塞内加尔河,与几内亚之间的沿海小国——几内亚比绍,面积3.6万平方公里。
与“几内亚共和国”相比,这个面积要小的多的“几内亚”,仅仅是在国名后面加注了一个首都名,首都在“比绍”。
类似情况在非洲并不少见,比如后面我们会看到的两个刚果之争。
说到底,还是彼此都不愿意放弃,“几内亚”之名所带来的地缘遗产。
关于“几内亚”的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位登陆西非的航海家,据说是法国人,遇到当地土着妇女问这是什么地方。
对方答曰自己是“几内亚”(妇女),于是便误以为“几内亚”这片土地之名。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类似的误会,在大航海时代的传说中看起来很常见。
不过法国人登陆西非,比之葡萄牙人要晚得多,在此之前,绿教商人也早就对这片土地,进行了商业开发。
换句话说,就这样一块,不是“新大陆”的大陆来说,后来者基本都会遵从先行者的命名习惯,因误会而命名的机率是非常小的。
比如将西非称之为“西苏丹”,便是从阿拉伯人将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之为“苏丹”,H人之地的传统。
相比之下,另一种说法看起来更符合地缘规律,那就是“几内亚”的原意,即为柏柏尔语中的“H人之地”。
也就是说,几内亚与苏丹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不管几内亚之名的来源如何,它的确已然成为了,西非最重要的地缘遗产之一了。
只是由于后来葡萄牙在西非的势衰,面积更大的法属几内亚,也就是后世的“几内亚共和国”,成功的抢注了这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