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津巴布韦共和国的东南部,被称之为“大津巴布韦”。
此类建筑所代表的文化,也可因此被称之为“大津巴布韦文化”,至于它能不能算是一个文明体,那就要看它具不具备其它条件了。
一般情况下,认定一个地区或者族群,是否进入文明阶段,会有几个标志:一是城市的建立;其次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对于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及文明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以及灌溉技术的运用。
当然,认定的标志还可以再丰富一点,不过归根结底到一个词就是“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够让一部分人,或者说阶层脱产,才可能意味着,以“阶级”分层为特点的统治秩序的建立。
并因此而产生城市、文字等进一步促进文明发展因子。
后世居住于津巴布韦的,主要是属于班图族系的“绍纳人”。
然而,除了雄伟的津巴布韦遗址,突兀的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以外。
这些土着的居民身上,几乎完全看不到,古老文明传承的痕迹。
以至于最初考察这些建筑的欧洲人,完全不相信他们是他们的创作。
然而,大津巴布韦的建筑年代,是在公元11世纪,在16世纪被废弃。
这个时间段,也是大津巴布韦文化的兴盛期。
从这点来说,此时,已经大规模进入津巴布韦高原的班图人,无疑是这个建筑奇迹,最有可能的创造者。
以原生文明的标准来说,农业产量的提升,是刺激文明产生的直接经济因素。
一方面,农业产量的提升,能够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那些“奢侈”的文明事业。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业产出规模,以及维护自己族群的安全,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战争等行为,客观上又能促进Z治、社会体系的成熟。
2000多年前,从亚洲热带地区,印度、东南亚传入的香蕉和薯类植物,
是包括苏丹、班图两大族系在内的“典型H人”,得以在这片大陆竞争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两种能够提供高热量的农作物,本身并不需要特别的种植技术。
上天赐予给热带草原地区的阳光、雨水,便可以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良好。
也就是说,这些农作物的引种,只是让典型H人,在与俾格米人、科伊桑人的竞争中占得优势,却无力为他们,进入文明阶段助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管“津巴布韦”建筑本身,是否有足够力度,代表着一个原生文明的产生。
它的存在显然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这片土地,曾经有过足以摆脱原始部落文化的经济。
虽然从人类整体来看,农业技术发展是催生文明的前提,但具体就某一个点来说,却未必要依赖农业来完成文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