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议之后,英国人在南非高原的扩张,得到的Z治确认。
代表大英帝国,在津巴布韦及其北部赞比亚高原扩张的,是一个叫做“赛西尔?罗兹”的英国人。
之所以提到这个殖民者,是因为在英国殖民时期,津巴布韦-赞比亚地区的名称“罗得西亚”,就是来源于他的名字。
以赞比西河为界,后世的津巴布韦,被称之为“南罗得西亚”;赞比亚被称之为“北罗得西亚”。
只不过,20世纪60年代,津巴布韦在独立之后,曾经一度使用“罗得西亚”作为国名,
所以很多时候“罗得西亚”一名,也单纯指向津巴布韦。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极度渴望D立自主的非洲人民来说,类似“罗得西亚”这样,带有殖民记忆的名称并不合适。
因此在1980年,地缘Z治、文明遗产丰厚的“津巴布韦”,成为了旧“南罗得西亚”地区的新国名。
相比之下,同时期D立的“北罗得西亚”,就没那么折腾了。
源自“赞比西河”,原意“大河”的“赞比亚”,在D立之始,就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新名称。
尽可能多继承或争取更多的地缘资本,是各国在取国名时的共同心理。
通常情况下,包括更多Z治、人文信息的历史标签,会更有价值。
如尼罗河畔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
退而求其次的话,类似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这样的着名地标,也是拓展地缘Z治空间好标签。
参考两个刚果之争,如果不是南罗得西亚,有“津巴布韦”这个更高级的名称,说不定赞比西河南岸,也会出现两个“赞比亚”之争。
回到达伽马的航程上来。
葡萄牙人在沿非洲东南海岸线,继续北上的航行中,殖民者在上岸考察之前,还必须先克服,复杂海洋环境所带来的困扰。
在风帆时代,风是航海时所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
除此之外,海流,又称“洋流”,也是影响航速、航向的重要因素。
西风、季风、信风等在固定区域、固定时段盛行的强风,统称“盛行风”,是促成海流的主要原因。
这使得大多数情况下,海流与盛行风的方向趋于一致。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流,被称之为“风海流”,又称“漂流”。
然而,风并不是产生海水流动的唯一原因,海流也不一定总和风向相符。
比如,在河口或者两个相邻海盆之间,由于海水的温度、盐底不同,造成相邻或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引发海水流动。
这种被称之为“密度流”的海流,就不一定会和风向相符。
最大最着名的密度流,当属发源于加勒比海,经尤卡坦海峡和墨西哥湾,东北方向,从佛罗里达海峡穿出进入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简称“湾流”。
又比如,因天体引力而引发的海洋“潮汐”,也会引发海水水平流动,这种就被称之为“潮流”。
达伽马在非洲东南海岸遇到的海洋,属于另一种类型:补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