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之有机会,成为南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被冠以“帝国”称号的国家。
不过,相比15世纪时,郑和下西洋,以及葡萄牙开启的海外殖民事业,
朱罗王朝代表的南亚次大陆,在东南亚进行的海上征服事件,知道的人却并不多。
先来回顾下东南亚的地缘特点。
整个东南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大陆相连的“中南半岛”。
另一部分,则是主要包含大、小巽他群岛,F律宾群岛的“南洋群岛”部分。
后者又被西方殖民者称之为“东印度群岛”;前者则因为,被认定为是印度和天朝之间的大陆,
而被西方称之为,“印度-支那”或“中印半岛”。
基于地理环境上的区别,后世生活在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上的族群,在属性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以语言来划分的话,南洋群岛,包括马来半岛南部,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覆盖区。
中南半岛上的M族情况,则要复杂些,有属于“南亚语系”的,如真腊(柬埔寨)的高棉族、安南的京族。
有属于壮侗语系的,如暹逻(泰国)的泰族、寮国(老挝)的佬族;也有属于汉藏语系的,东吁(缅甸)的缅族。
天朝和印度,是整个东南亚M族的来源地。
从时间关系上来看,南岛语系M族迁入东南亚的时间最早,在受到后来M族挤压后,
向南渡过马六甲海峡,并一步步向整个南洋群岛扩散。
这其中,各M族的来源地究竟是哪里,又是个争论不休的事情。
好在,这些太过久远的血统问题,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同的Z族背景,也不会为这些M族的融合制造障碍,如印度那样。
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进入文明时期的东南亚,是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印度在这当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海洋贸易是远距离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印度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身为西方贸易,重要产品出口地的地位,使其很早就成为了,世界海洋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开放性结构及内部的分裂性,也是印度半岛,能够发展海洋贸易的重要原因(有多元文化、经济形式共存的空间)。
就这一点来说,东南亚的情况与印度类似。
只是基于印度的文明层级更高,东南亚地区的这个地缘特点,更容易使之成为外来文化的接收地。
同时,征服了恒河下游的印度雅利安文明,也通过陆地线路,经缅北向中南半岛渗透。
这双重优势,使得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早期传播,要比天朝更为据优势。
侧重于自身大陆属性的中央之国,更多只是在安南半岛北部的红河平原占据优势。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宗J信仰几乎是,每一个M族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体。
经由贸易传播,最迟在公元前的印度孔雀帝国时代,印度J和佛教,就已经成为东南亚很多地区的主要宗J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