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全岛的爪哇国,之所以急于与天朝建立贸易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之相邻的苏门答腊岛,
也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内部整合工作,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王国——三佛齐。
尽管苏门答腊岛的农业潜力,不如土壤肥沃的爪哇岛,但其身处M六甲海峡之侧的地理优势,
却在这一时期,得以显现出来,并由此而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刚才我说了,早期沟通印度洋-南洋的贸易线,是通过“海-陆-海”的联运形式,在K拉地峡南北转运的。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这两片海域穿梭的贸易者们,终于发现可以借助自然力,
将M六甲海峡身处无风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起来,并最终促成了,连续的海上贸易线。
这一发现,就是对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候环境影响深远的“季风”。
东南亚及南海地区,与印度和北印度洋地区一样,在夏季时,为从赤道方向,吹来的“西南季风”所覆盖。
冬季,则受源自大陆的“东北季风”所影响。
掌握了这一规律,贸易者就可以在冬季时,从天朝东南沿海出发,然后在M六甲海峡一带休整、贸易,
等待来年的夏季,再借西南季风之势,抵达印度,反之则亦然。
由于,可以借助季风航行,并且全程采取海运形式,商船的吨位,比起之前有了大幅的提升。
这也使得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量,开始渐渐对陆地丝绸之路,产生压倒性优势。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在技术上,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帆船如何在赤道无风带航行。
其实,在强大风力影响下,海水表面是会形成洋流的。
借助季风,进入无风带的帆船,可以顺着同向的洋流,继续前行。
另外,“风”也并非是,促使表面海水流动的唯一原因。
像M六甲海峡,就会受到赤道逆流的影响,呈现总体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动的补偿流。
重要的,其实并不在于洋流的方向,而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规律并善加洋流。
后面,当我们的视角,再回到葡萄人身上时,大家甚至会发现,借助逆风航行的风帆技术,也已经成熟了。
当然,完全利用洋流的航行,速度肯定不会很快了。
为帆船配备划浆,一般称之为“浆帆船”,用尾舵的摆动,提供前行的动力,
以及用吨位较小的浆船,拖动大型帆船,都是解决船只动力的辅助办法。
虽然,这些办法,在速度上,都无法与顺风顺水的航行相比。
但考虑到两个季风之间,相隔有数月之久,借助季风的跨洋航行,比之沿海岸航行,
又可大大缩短航程,这段完全不用考虑,风暴侵扰的热带海域之旅,倒成为难得的休闲时光。
事实上,南洋群岛丰富的物产,以及土着的M来人,本身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贸易终端。
精明的商人们,并不会真正休息,而是会充分利用,这段等待季风时间,与M六甲周边地区,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