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站稳脚跟,并准备以其为基地,向西、东两张扩张的英国,很快便将阿萨姆国和M甸,悉数纳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欧洲人征服世界所造成的一大后果,是诸政权的边界开始线性化。
在此之前,世界上大多数政权,并不会刻意为自己划出一条,符合地理规律的地理边界。
控制每一个地理单元的核心区、中心城市,是形成统治的基础。
追求明确地理边界,并以追求统治区,地理边界完整的做法,源起于17世纪,
开始崛起为欧陆霸主的法兰西,红衣主J黎塞留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主政时代。
以古代高卢的版图为历史依据,山脉、河流为自然边界的理论,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法兰西后来一系列,对外战争的指导思想。
这一理论也被称之为“自然边疆理论”。
然而,划分行政板块,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单纯依据地理分割来划分,更多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山脉分水岭,还是大江大河,本身未必都一定会,成为族群的分割线。
很多时候,一条河谷平原,或者一条分水岭两端的山地,会被同一M族所覆盖。
比如,追求自然边界的法国人,一定要以莱茵河为边界,划分法德边界时,
就会遇到,莱茵河左岸的阿尔萨斯地区,居民为德意志人的局面。
这种地缘边界与地理边界的误差,通常也是近现代国际Z治冲突中,最为常见的导火索。
身处这种尴尬夹缝中的M族,能否获得D立,或者归于自己属性相近的国家,更多要看自身的地缘潜力,以及历史机遇。
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多,又有海岸线拓展外联空间的板块,机会会更大。
后世拥有1.6亿人口,又与印度洋相接的M加拉国,最终能够D立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一基础上,以绿教立国,其实只是M加拉为彰显D立性,所做的技术选择罢了。
至于,封闭于内陆,人口潜力又不大的阿萨姆国,就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余地了。
在大英帝国统治时期,英国人便依地理关系,将之划给了印度,而不是M甸。
当然,英国人的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没有地缘基础。
毕竟,以阿萨姆人所处的位置来说,与南亚核心区的关系,要高于被山脉分割开的亲缘M族。
这也导致了,阿萨姆国在立国之后,很快成为了一个印度J国家。
印度J在南亚的强势地位,同时体现在M加拉人X仰选择上。
前面,我之所以使用了,“YS兰M加拉”这一标签。
是因为后世,X仰绿教的M加拉国,并非是“M加拉”,或者说“M加拉平原”的全部。
M加拉平原的西、北部边界,并非是M加拉平原与高地的自然分割线。
它西北方向有大约13归属于印度。
在印度的行政区划中,被称之为“西M加拉邦”。
“印B分治”时,基于宗J而做出的Z治分割决定,是M孟加拉,从M加拉分离出来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