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说沙漠就没有可能,成为农业的摇篮,但具体到土豆这种性喜冷凉,喜欢凉湿土壤环境的作物来说,
显然应该是,在安第斯山脉上面那些,谷地中培育出来的。
即使是在山地之中,决定农业潜力的,也往往是平原的面积。
按照这个思路,在安第斯山脉中搜索,我们可以在南美洲的“腰部”,找到整个安第斯山脉最“宽”的所处。
较宽的东西纵深,使得这一位置的山脉,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高原盆地结构,
并在平坦的腹地,生成了几个大型湖泊,包括北部现为秘鲁、玻利维亚所共有的“的的喀喀湖”。
中部盐水湖属性的“波波湖”,以及南部,只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的雨季有水的,以“乌尤尼盐泽”为代表的盐泽地区。
这片高原盆地区,被称之为“阿尔蒂普拉诺高原”,西班牙语的原意就是“高地平原”。
由于它大部分位置玻利维亚境内,有时也会被称之为“玻利维亚高原”。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平原,都代表着绿色和生命。
从水系的角度来说,玻利维亚高原腹地的这块盆地,属于让人产生一丝忧虑“内流区”。
参考在亚洲腹地的经验,内流区的腹地那些平坦的土壤中,总是会因为蓄积大量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盐份,而变得更加的荒芜。
其实,从玻利维亚高原由北向南,线性分布着:淡水湖-咸水湖-盐沼三种属性的水域,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这意味着,玻利维亚高原上,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并不是在腹地那些,大而平坦的土地上,
而是在边缘那些,海拔更高的谷地之中。
21世纪,盐湖性质的“波波湖”,在上游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影响下,彻底干涸,进一步验证了,“高地平原”的脆弱性。
相比之下,地势较高的“的的喀喀湖”地区,则要幸运得多。
由于可以通过外泄的河水,将盐分排至海拔更低的后两片湖沼,“的的喀喀湖”得以成为了,农业和文明的昌盛之地。
在安第斯文明中,这个南美洲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有着“圣湖”的地位。
湖泊的南边(玻利维亚),至后世仍然能够,看到一座兴盛于印加之前,鼎盛期为公元10-11世纪的古城——蒂亚瓦纳科城。
这座在西班牙人入侵时,已经荒废的古城,及其所代表的“蒂亚瓦纳科文化”,被认为是印加文明崛起之前,安第斯文明的代表。
土豆很可能就是,起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
至于这个“土豆之乡”的荣誉,到底应该归属于秘鲁还是玻利维亚,就有赖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不过,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用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中南部那些干燥、荒芜的腹地,也并非一无是处。
虽然与在植物驯化方面的巨大贡献相比,美洲原住民在植物驯化方面,显得乏善可陈,却也不代表,他们在动物驯化方面,就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