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并非一成变的。
无论在热带还是温带,人类活动的干预,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需要漫长生长期的森林来说。
比如在海南岛,如今就有大约15%的土地,呈现为“热带草原”状态,而覆盖这些草场的原始植被,其实都是雨林。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温带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加的普遍了。
历史上,曾经森林成片,后来因砍伐过度,变得黄土漫漫,后世又开始逐渐开始修复生态的,“黄土高原”就是典型的案例。
事实上,从生态的角度看,温带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就是对森林的开发。
因为适合森林生长的土地,通常也适合草本或者禾本植物,以及灌木生存。
只是说在自然竞争状态中,如果水量充足并且均匀的话,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乔木,往往会更容易垄断阳光和水资源。
历史上,通过刀耕火种的方式,大片温带森林被开发成了农田或者牧场。
在东亚和西欧,这一进程持续了几千年。
只不过,在雨热同期的东亚,人类更倾向于,把消灭森林后的土地变身为农田。
而在气候更加湿冷的欧洲,森林退化后所让出的来的土地,则有很多变身成为牧场,成为草本植物和牲畜的乐园。
对牲畜来说,在这种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多汁牧草,无论在质量还是产量上,都要高于欧亚干草原。
特别是条件恶劣的“东干草原”(阿尔泰山以东部分)。
鲜嫩多汁的牧草,尤其利于提高奶产品的质量,以至于后世人们,在市面上所购买的欧洲奶奶制品,
在蛋白质含量上,要明显高于同类型的国内产品。
必须指出的是,放养状态下产出的天朝奶制品,之所以品质不如欧美乃至澳洲,本质是因为条件更好的土地,都被开垦为农田的。
如果国人一定要把雨热资源优越、土壤肥沃的农田,变身为草场的话,同样能够提高自己畜牧产品的质量。
历史上,蒙古人就曾经把大片中原及江、淮地区的农田变身成为了牧场,以维持他们的地缘属性。
悲剧的是,在元朝末年,这些弃耕育草的南方草原,却反过来帮助王朝的掘墓者,
解决了机动性的问题,使得以太祖皇帝为代表的起义军,能够建立强大的骑兵。
当然,由于农田的产出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我们又极为重视Z族的繁衍,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然而,潘帕斯草原的形成,却并非源自于人为的干预。
“潘帕斯”这个名字,并非是西班牙人所取,而是从当地土着居民那里听来的。
在土着语中,潘帕斯就是“无树的草原”的意思。
这意味着,这片在当时几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原始的状态就是草原。
这一切的发现,又与“雷电”所引发的火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