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想当然的在屋檐下掏个燕窝来炖,我可以保证大家将喝到一锅泥浆水。
这里所说的“鸟粪”,也不是树上经常掉下来,落到地上的鸟粪,准确说是“海鸟粪”。
海鸟粪之所以有机会成为一种资源,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海鸟的食谱多为海水中的鱼,这使得它们的粪便会更富含氮、磷等,可以补充土壤肥力的矿物质。
二是在陆地上,鸟类很难大规模聚居于一地,并把粪便蓄留下来,但在一些尚未被人类干扰,
却被高密度海鸟覆盖的小岛上,这种集中性却成为可能。
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海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被称之为“鸟粪岛”的小岛,甚至有机会累积出,超过十米鸟粪层。
在这种情况下,鸟粪将有机会,成为一种可供开采的资源。
尽管我们利用人畜粪便肥田的历史,在自然经济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无论在天朝的哪个角落,
农夫们都明白,粪便能促进植物生长的道理。
但欧洲人直到19世纪才知道这个道理,这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
她们发明出来的高跟鞋,就是为了避免,踩到街上的粪便而发明出来的。
但海鸟粪的利用,却是工业时代和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这首先取决于人类对土地肥力认知的一个突破。
19世纪初,当科学家们试图解读,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资从何而来时,普遍观点是认定,
植物生长依靠的是诸如粪便、落叶一类的腐殖质。
简单点说,植物生长被认定为,是一个把一种“无用”有机物,变成“有用”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过程。
这一看法,看似完美的解读了,为什么那些有机肥,能够如此明显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将对植物肥力的认知,停留在“有机肥”层面,并无助于海鸟粪成为一种资源。
因为按照这种看法,只有新鲜的鸟粪,才具备成为肥料的条件,而鸟粪岛上那些,千万年来累积下来的鸟粪,都已经矿化了。
我们很难让传统思维下的农民,相信这些石头,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丰产。
所幸,科学是不断在发展的。
19世纪中期,化学家们终于搞明白了,决定植物生长的其实是那些无机物。
有机质的腐殖过程,只是在帮助分解释放出矿物质。
也就是说,肥料并不一定要来源于新鲜的动、植物腐殖物,而是可以在矿物中寻找。
前提是,你要明白,到底是哪些矿物质,能够帮助植物生长。
在这种新的认知下,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开始出现。
工业化的生产,大大加速了人类改造土地的能力。
一片土地,由不适合耕种的“生土”,变成能够带来丰产的“熟地”的时间,被大大缩短,粮食单产亦大大的提高。
这场发源于在19世纪中叶的肥料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农业革命”。
顺便说一下,随着科技的进步,21世纪的人们,在有生之年中,说不定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