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暖洋流交汇的影响下,合恩角附近海域,还终年笼罩在大雾之中。
根据统计,仅在17-19世纪中的200年当中,就有超过2万名船员葬身于此。
以至于合恩角,成为了最着名的“海洋坟场”。
相比之下,受到陆地保护的比格尔、麦哲伦海峡,通行条件就要好的多了。
同时,海峡易守难攻的特质,让西班牙能够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够严控对手的侵扰。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后来称霸海洋的荷兰人还是英国人,都很难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战略优势。
问题是,当智利和阿根廷,必须进行地缘Z治分割时,这两条海峡及其附属岛屿的Z治归属,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最终,在硝石战争激战正酣的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确定了后世双方现有的边界。
不考虑殖民时代的Z治遗产,纯粹从地理分割原则的角度来看,智利算是在领土分配上,占据了优势。
在分配方案中,麦哲伦海峡的东入口,成为了分割基点。
围绕着这个入口,智、阿两国,划出了一条,大体呈直角状的分割线。
智利得到了整条麦哲伦海峡、将近半个火地岛,以及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南部。
同时,比格尔海峡的东段中线,成为了两国最南端的边界。
包括合恩角在内的火地群岛南部附属岛屿,都归属于智利,比格尔海峡以东的领土,则归属于阿根廷。
总得来说,1881年的边界条约,解决了智利了阿根廷,在这个敏感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只是这并不代表,两国在条约的具体理解上,就毫无争议了。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比格尔海峡东端的三个岛屿:皮克顿岛、伦诺克斯岛、努埃瓦岛的归属问题。
此后一百年间,两国为了这三个岛屿的归属问题矛盾不断,甚至差点引发战争。
智利方面认为,比格尔海峡的主航道,应该延伸至这三个岛屿的北端。
而阿根廷方面则认为,这三个岛屿,已经不属于比格尔海峡范畴,而是位于海峡以东。
最终,在J皇及相关国家,包括国际仲裁机构的仲裁下,智、阿双方还是在1984年,签订了和平条约。
上述三个岛屿,成为了智利合法领土的一部分。
单从边界划分来看,凭借对麦哲伦海峡的掌握,智利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两片大洋,拥有出海口的国家。
然而,阿根廷其实也并没有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吃亏。
在1984年的边界条约中,阿根廷除了要求智利,保障自己的通航权以外,
智利在麦哲伦、比格尔海峡东端外延的权力边界,被严格限定在3海里以内。
而在合恩角以南海域,贯穿合恩角、充当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合恩子午线”,
成为了两国对合恩角以南,至南极洲海域的分割基准。
对于阿根廷来说,将海权线推进到“合恩子午线”,不仅意味着可以从海洋经济中,获取更多利益,更能为其争夺南极大陆的领土权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