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圣堡罗、里约热内卢两大经济中心的“东南地区”;以及圣堡罗州以南,延伸到北乌拉圭草原的“南部地区”。
白Z人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计有“东南地区”、“南部地区”,以及纬度大体与两者相当的“中西部地区”。
其中,南部地区的占比接近80%,东南的占超过55%,人口稀少的中西部地区亦达到50%。
与这三个区相比,巴西“东北地区”及“北部地区”白Z人的占比,就要弱上许多。
前者不到30%,后者更低至14以下。
取而代之的优势Z族,则是以“穆拉托人”为核心的混血种族。
假如只把巴西分为南、北两个分区的话,那么巴西的S都“巴西利亚”,是一个很好的是地缘分割点。
在巴西利亚以南地区“巴西南方”,白Z人的比例开始占据优势,并且越往南占比越高,
其中最南部的圣卡塔琳娜州,比例高达85.7%,这是2009年数据。
巴西利亚以北的“巴西北方”,黑人的基因,则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鉴于后世法律意义上的黑人比例,已经降到了个位数,各地区的黑人比例,亦相差不大。
巴西这种,暗藏于熔炉文化之下的南北Z族分割线,更像是一种“棕-白”之别。
包括北部、东北部两个地理分区的“巴西北方”,明显呈现更多混血的“棕色”色彩。
包含东南、南部、中西三个地理分区的“巴西南方”,而表现出更多的“白色”色彩。
要是仍用牛奶、咖啡来形象比喻的话,那就是“咖啡色的北方”与“牛奶色的南方”。
用两分法来切割世界,其实是一个很偷懒的办法。
巴西人还是更愿意,把他们的Z族色彩定位为“彩虹色”。
然而,巴西Z族地区分布中的咖啡、牛奶现象产生,却帮助我们揭示出了,巴西历史中的两条地缘扩张路径。
一条是以萨尔瓦多为起点,沿海岸线向北扩张,在绕过布朗库角后,继续向亚马逊河口方向,
延伸控制线,然后再溯流而上,控制原本应该归属于,西班牙的亚马逊流域。
另一条则是以圣保罗为起点,向南部及中西部地区渗透。
直至从西班牙人手上,夺取巴拉圭盆地和北乌拉圭草原。
单纯从方向来说,这两条扩张路线,可以分别称之为“西北线”和“西南线”。
西北和西南两条扩张路线,帮助当年的葡萄牙人绕着巴西外围,划出了一个大大的包围圈,
从而为后来巴西的,854.74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