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巡抚卫景瑗被俘,因为他平日里名声不错,所以范青想收服此人,为后面招降明朝官员做一个典范,就开导他说,“我本来也是一名普通百姓,现在能来到此处,证明是天命所归,你平日做官名声不差,你若投降,我还用你作大同巡抚。”
但卫景瑗却死心塌地的为明王朝“杀身成仁”,请求速死。范青见他不肯投降,就宽容的对他说,“你真是个忠臣,我可以用驿站的车子送你回家。但不识时务的卫景瑗坚决要求速死,范青没杀他,只是让手下人开导他。岂料卫景瑗自己找机会上吊死了,范青还赏赐给他五十两银子,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韩城老家。此事一传出,各地纷纷颂扬范青仁义,于是一路上的明朝城池守将大臣纷纷投降,再无坚决抵抗。
但对明朝藩王,范青却不手软,他下令杀了朱传齐全家,抄没全部家产,作为军饷。
大同的投顺和范青的处置得当,很快在后面的东征中引起连锁反应。明朝宣府大同总督王继谟驻地阳和,大顺军还没到,阳和中的将领、士兵、百姓没有不想投降的。王继谟倒是个忠于明朝的官员,他为了鼓励守城军民,在关帝庙召集全城文武官员歃血盟誓,自己慷慨激昂的演说,来鼓励士卒。由于激动,他泪撒衣襟,声嘶力竭。但前来盟誓的军民都默默低头无声,场面十分尴尬。
盟誓之后,阳和城中的将领纷纷写密信派人出城,交给大顺军要求投降,王继谟也听说此事,但他毫无办法,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大顺军要抵达阳和,而城不可守。王继谟就率领家丁一百多人,护送阳和库府中的两万两银子,想要逃回京师。不掉刚刚出城没走多远,他的家丁亲信们忽然鼓噪起来,呐喊震天,把他携带的好马,银两和贵重物品,抢夺一空,然后一起去投诚大顺军了。
此时王继谟被遗弃荒野,孤零零一个人,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在野地中大哭感慨,“现在大明朝还有一兵,一将,一民不想投降流贼么?”
当刘芳亮率领前锋抵达阳和之时,明朝守卫阳和的兵备道于重华,率领麾下将领出郊外十里远去迎接大顺军,献上牛酒犒劳大顺士卒。
阳和刚破,宣府总兵王承胤就把降表送到阳和,递表投降,接引大顺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宣化。此时,宣化城中处处都在宣扬范青的仁义之名,说他率领仁义之师,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善待乡绅,救济百姓,好像古代的刘邦一般,都急不可耐的盼望范青到来。
七月二十八日,刘芳亮的前锋大军达到宣化城,宣化巡抚朱之冯妄图负隅顽抗,他自己亲自到城头上督促士兵作战。结果不论他如何叫喊、喝骂甚至哀求,城头上的士兵都抱着手默然不动,城头上所有火炮的引线都已经被剪断了,火门都被填实,不能发射一炮。朱之冯见到大势已去,急得仰天大哭。
王承胤镇守南门,见到刘芳亮的大军,立刻打开城门,迎接大顺军进城。随后,范青的车驾进城,满城百姓,张灯结彩欢迎,作为彩条的布帛不够,只能用纸来替代。城中所有百姓,胸前都粘着“顺民”二字,焚香跪迎范青的车驾。
范青进城之时,朱之冯自缢而死,总兵王承胤跪在地上献上贺表。
随后,大顺军兵锋直指居庸关,居庸关关隘险要,易守难攻,本来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师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隘。明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居庸关的守将,一般都任用皇帝亲信将领,然后还不放心,派一名太监监军,以防止将领叛变。
守卫居庸关的明朝总兵唐通,监军太监杜勋,乃是崇祯皇帝身边尚膳间总管,也是负责操练内监的太监头目,深得崇祯信任,被他评价为“办事认真,忠心耿耿”,可当大顺军来到居庸关下时,总兵唐通想要依托险峻的关隘,在关外阻挡大顺军,可他前脚刚带兵出了居庸关,后脚杜勋就偷偷打开关门,投降了大顺军。唐通一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带兵投降了范青。
在范青、刘芳亮率领主力部队,连战连捷,连续攻破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入居庸关,从北面推进,兵锋直指京师的时候。大顺军的另一路偏师,在陈永福的带领下,也是高歌猛进,一路奏捷。
范青的主力是先向北,攻克山西诸城,再折而向南,路途较远。陈永福的偏师则直接从开封出发,先进入河南怀庆地区,随后攻占山西长冶,再回师河南东下彰德府,取道河北磁县,进入畿辅,
一路上明朝地方官逃窜一空,城中无主,城中军民皆望风而降,陈永福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进入畿辅之后,陈永福北收邢台、河间等地,于八月初一到达畿辅重镇保定。保定知府何复冥顽不化,驱使军民上城坚守。被陈永福用大炮猛轰一阵后,城中军民迅速投降。